我國直升機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步,從仿制入手,引進生產米-4直升機,取名為直五,投產後經過多次改型,主要用於運輸、空降和救生。
1975年,我國開始研制雙發中型直升機編號為直八,1985年首次試飛成功,1989年取得合格證。該機最大起飛重量13噸,可在陸地和水上起降,是我國研制生產的最大噸位直升機。
1980年,我國引進法國海豚專利生產的直升機,編號為直九,為雙發輕型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4.25噸,1982年首次試飛成功。其後,根據不同需求,直九又衍生出多種軍、民用型飛機,是我國生產使用最多的直升機機種。
1988年,直十一輕型直升機批准立項,1994年成功實現首飛,1997年起開始陸續交付使用。直十一輕型直升機是單發輕型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2.2噸,也是我國自行研制的直升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90年代開始,中國在直升機核心技術——總體、旋翼、傳動系統等關鍵領域開展國際合作,先後參與了EC-120輕型直升機、S-92通用運輸機的國際合作研制,目前已合作生產EC-120直升機400多架。
通過近50年的發展,我國直升機產業已經初具規模,技術水平有明顯提高,具備了一定的設計、試驗和制造能力。目前,我國初步建立起研制當代直升機的產業結構,建有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公司、昌河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和景德鎮直升機設計研究所。
然而,我國民用直升機產業發展却比較落後。到目前為止,我國研制生產的直五、直八、直九、直十一四個型號系列的700多架直升機,絕大部分用於裝備部隊,用於民用領域的寥寥無幾。“我國直升機不僅數量少,而且大部分是從國外購買的。應用程度也很低,許多領域還是空白,遇到重大事故或災害,臨時請求部隊協助,也只能應一時之急,而且只能解決部分困難。”業內專家表示。
近年來,由於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直升機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據直升機專家郭景山介紹,“十一五”期間公安部將訂購200架,2008年北京奧運會需要150架,國家民用直升機的市場約達600~1000架。業內專家認為,“十一五”期間中國民用直升機市場總量為500架以上。
記者采訪了解到,中國潜在的巨大市場已經引起世界直升機制造強國的極大關注。一些世界主要直升機制造商,如美國的西科斯基公司、貝爾公司,歐洲直升機公司和阿古斯塔·威斯特蘭公司等都在積極制定對華策略,爭奪中國市場。業內專家指出,中國直升機市場競爭形勢嚴峻,加速發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直升機產業已迫在眉睫。
產業發展面臨三大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