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逸儒 |
中評社台北6月24日電(作者 蔡逸儒)中評社評論員鐘維平引述德國學者哈爾伯艾森談話,指出部分西方學者對於兩岸兩會的復談採取謹慎的態度,並未給予太高的評價,也不肯定這是兩岸已經確定了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西方的基本判斷是:一,給予相對肯定。二,認爲有待觀察。三,相信會有變數。其實,筆者日前也有過發表過類似看法,在審慎樂觀之餘,也提出一些警訊。大陸學者徐博東日前在香港參加香江論壇時也表達過同樣的見解,大家所見略同。公主、王子不必然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有關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可能和機會,兩岸當局彼此配合的意願和能力,此處我們暫且不提,光是台灣的內政變化及國際勢力的因素就可能會讓兩岸關係限入困境。首先,國民黨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就讓人擔心。就目前看來,有些人認為,對馬英九而言,由於國民黨並未徹底改革,黨仍然是個包袱,而非資產,馬比黨大,黨政之間應有區隔,以維護馬的形象及領導權威,但知情人士也警覺到,黨、政之間有某種程度的緊張關係,部分民意代表對於馬氏政府已有不滿,如果兩股力量合流,將會是一個問題。
客觀的來說,國民黨需要馬,馬也同樣需要國民黨,黨、政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在兩岸關係方面,有些政府不便直接出面的事,不妨由國民黨先行與大陸方面進行溝通,國共平台可以扮演恰如其分的輔助性角色,如果馬想要弱化黨,而遭來反彈,或黨想要以黨領政,造成外界以為國共進行黨對黨談判的錯覺,這對黨、政雙方均屬不利,而且易於讓中國大陸方面利用其中的矛盾,這對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並非有利。
其次,台灣民主發展已到無法回頭的情境,馬氏政府有意審慎改善兩岸關係的做法必然會在“立法院”中遭到民進黨代表的強力監督與批判,彼等成事不足,但是敗事有餘,再加上還有台聯及李登輝的制肘,兩岸關係能夠走的多快、多好、多遠,實在不容過分樂觀。具體來說,幾個月後,如果具有爭議性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以理念不合退出“內閣”,再指控新政府賣台,大家可想而知,傷害會有多大。
另外,儘管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對於兩岸恢復對話都抱持正面的態度,認為有助於降低緊張,對區域安全也有幫助,但各國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事情上各有不同的利益考量,如果兩岸關係改善的速度、步伐和程度超過相關國家所能容忍、接受的程度,或是間或有損相關國家的利益時,彼等是否會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大家也不必認為絕不可能。兩岸貨運包機及海運直航就是例子。
即使只是低階政治層面的經濟及事務性問題仍會有許多艱困的談判、折衝過程,比如說有關台商投資保障協議、兩岸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貨運包機、共同打擊犯罪等等,這里面牽涉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問題。如果談到高階的政治問題,有關兩岸關係的定位、國家主權,旗、歌、號,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和兩岸的軍事對峙問題,沒有一樣能夠輕易解決。即或兩岸關係已由原來的統獨之爭轉化成為制度之爭,但如果這樣的制度之爭沒有統一或整合的願景,未來或有更大的隱憂。大家不可不慎。(作者 蔡逸儒 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