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穩定市場的同時,通過經濟、法律等多種手段恢復股市投資信心
受國內外多重因素及股市自身調整影響,我國股市自去年10月以來波動幅度日益加大,目前股票市場的最大跌幅接近60%,90%以上的投資者處于虧損狀態,2/3以上的流通股股東的損失超過大盤的下跌幅度,資本市場對于宏觀經濟的積極作用也難以有效發揮。
事實上,以股市為代表的金融市場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在一定時期內,世界范圍內的遊資總量是既定的,當各國由于經濟周期的非同步性使其股票市場出現強弱格局的不平衡時,規模龐大的遊資根據市場趨勢進行“趨強避弱”的操作,這將引起強弱的更加分化,即“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使股價愈發偏離實體經濟。
在虛擬經濟規模日益龐大、金融交易量大大超過實體經濟總量的今天,股市已成為影響實體經濟的重要因素,甚至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已由單向決定變為雙向互動關係。這一背景下,如果股市受各種因素影響出現巨幅震蕩和波動,則可能劇烈打擊實體經濟預期,並可能造成資金鏈條斷裂等。
鑒于此,更因為目前我國市場主體仍不完善,市場機制、秩序仍不成熟,政府對于目前國內股市,既不應沉迷于政策幹預,也不應完全放任自流,特別是在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產生某種負向傳導作用時,政府應通過適度適時的舉措,維護股市穩定運行。
如繼續強化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著力解決影響市場穩定運行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堅持市場化導向,合理平衡市場供求關係,有序調節融資節奏,以適當方式定期公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數據,鼓勵和引導長期資金入市,逐步完善股票市場的內在穩定機制。同時,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市場監管。針對當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完善證券稽查執法體制,加強與公安司法機關的協調配合,依法嚴懲市場操縱、違規信息披露、上市公司資金佔用等違法犯罪行為。
尤其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政策協調配合,完善與其他金融監管部門監管合作機制,共同關注國內外經濟運行和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給資本市場穩定運行帶來的影響,加強信息共享和協同處置,切實防范金融風險。
目前,我國可以考慮圍繞以下四個方面來穩定當下波動較大的股市。
首先是建立國家股票市場預警係統,以保障股市運行的穩定性。當股價過度偏離實體經濟狀態時,股價和實體經濟會面臨劇烈的調整,當這種劇烈調整超過經濟承受能力時,往往會引發經濟危機。因此,根據各自國家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相互作用的特點,建立本國的股票市場預警係統,是擺在各國決策層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
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能否設立準市場化運作的幹預基金,也稱調控基金或平準基金。香港政府幹預股票市場,動用的是外匯基金這種特殊的資金,其原因在于香港特殊的貨幣局制度。在更普遍的意義上,政府幹預股票市場需要動用財政資金,當然,外匯基金歸根結底也是來自納稅人。
理論上說,幹預股票市場的過程是政府履行經濟管理職能的過程,這決定了它必須以實現股票市場的穩定為首要目標。而這批資金在股價正常運行從而不需要動用時,應該盡量保值增值以保障資金的使用效益。因此,用“準市場化”來界定幹預基金的性質較為可行。
其次是搞好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和溝通。我國貨幣政策存在的問題之一是政策傳導機制不暢,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在相當程度上存在著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相互割裂的現象。現行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只包括貨幣市場,當直接融資的比例上升時,貨幣政策對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就可能下降。
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解決資本金不足問題,加大了直接融資規模和比例,客觀上要求改變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使其通過市場調節企業,並通過股價變動影響消費和投資,因此需要解決二者相互脫節和發展不平衡問題。
加強二者對接和溝通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拓寬銀行資金進入股票市場的渠道,只要對其中一些不利因素進行有效監控,銀行資金進入股票市場後,其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就都能得到保障,而且還能夠成功解決股票市場持續下跌直接影響經濟增長的問題。
三是股票市場調控應和實體經濟調控相互配合。現代經濟中,股票市場和實體經濟有循環互動關係,股票市場調控在作用于實體經濟的同時,也會受到來自實體經濟的反作用,因此在調控過程中,應準確判斷股價和有關實體經濟變量之間相互作用的機理,避免因股票市場的調控而損害實體經濟或其他股票市場的正常運行。
四是股票市場調控應遵循適度原則。股價的微小變化,就會引起可觀的財富效應,其對于實體經濟有著“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如目前我國股票市場每漲跌10%,就會分別引起數量高達約7000億元流通市值和約2萬億元總市值的擴張或縮水,對消費、投資等實體經濟變量影響甚大。因此,股票市場調控中把握適度原則極為重要。(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文/呂立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