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華社恢復駐臺 記者想起當年還是憤憤不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04 12:37:03  


 
  突然驅離:至今憤憤不平

  “152批、300人次赴臺報道,5家新聞媒體被批準在臺灣設立駐點。”與漫長的10年相比,這幾個數字少得可憐,但這正是10年間大陸赴臺從事新聞交流的人數及媒體數目。然而,即便是這種“小步伐前進”的兩岸新聞交流,也在2005年嘎然而止。陳水扁當局一紙令下,“莫名封殺”了新華社及人民日報社兩家大陸媒體。

  “公道自在人心。”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當時在島內駐點採訪的新華社記者趙丹平在離島之前只說了這麼一句。時隔三年,當聽到馬英九當局終于正式宣布7月4日恢復新華社等兩家大陸媒體在臺駐點採訪的消息時,趙丹平笑著說:“這個消息令人欣慰。希望今後兩岸新聞交流 能夠循著穩定的軌道前進,不會再受政治等其他因素幹擾。”

  回憶當年那段歷史,時間定格在了2005年4月10日。

  趙丹平表示:“當時我還在臺北。但4月10日當天出版的《聯合報》,在二版頭條位置赫然寫著《新華社人民日報 我中止來臺駐點》,披露當局有關部門將暫停發放新華社和《人民日報》記者的入島許可。”當時的趙丹平感到不解和氣憤,她至今回想起來還有些憤憤不平:“在一些公開場合,我成了媒體鏡頭爭相瞄準的對象,不再能正常履行記者的職責。這難道是臺灣當局開放兩岸新聞交流的初衷嗎?”

  “時任臺‘陸委會主委’的吳釗燮指責新華社及《人民日報》駐點記者‘報道方式偏頗,有刻意誤導大陸民眾之嫌’,其實整個事件背後有更深層次的政治原因——當時的陳水扁當局需要找個借口,收緊兩岸關係,以便進一步朝‘臺獨’和‘去中國化’方向邁進。”

  重返寶島:希望突破“咫尺天涯”

  從2005年到2008年,新華社的等待確實夠久了。

  正如臺灣資深媒體人所言,兩岸長期隔絕的歷史,使兩岸民眾處在一個“咫尺天涯”的環境當中。意識形態挂帥,新聞價值靠邊,這對兩岸關係發展非常不利。在被暫停駐點的日子裏,新華社記者雖然可以“專題採訪”的形式申請入島採訪,但每年只有兩到三批。更為關鍵的是,“兩岸新聞交流只能徘徊在2001年2月的水平,始終無法向上提升和突破。”陳斌華說。

  如今,兩岸關係撥雲見日。海協、海基兩會恢復商談,更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迎來了“機會之窗”。7月4日,兩岸周末包機正式啟航;7月4日,“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首發團”將抵達寶島臺灣;7月4日,新華社記者陳鍵興、秦大軍也將抵達寶島,展開駐點採訪工作。

  談及未來的工作計劃,陳鍵興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這次赴臺的兩岸大氛圍不同之前。恰逢兩岸交流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而且之前對臺灣已有一定的感性認 識,因此此次赴臺後,將本著‘客觀、公正、中立’的原則,在以往基礎上繼續做好新聞報道,履行好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大陸民眾能夠對島內有更多了解。”

  “兩岸媒體交流不可能脫離兩岸關係發展的大框架。”趙丹平認為,“在兩岸關係日漸回暖的今天,兩岸交流無論在官方政策層面還是主流民意方面,都營造了一種利于互動的輿論大環境。未來四年,兩岸新聞開放交流前景可期。”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