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11日電/聯合晚報今天的一篇特稿文章指出,馬政府上任經濟沒有好轉,各方批馬卻是“馬上暴增”。馬英九近日開始發表“爐邊”談話,昨天更親上火線對黨籍“立委”拉票,顯示已意識問題的嚴重性;但缺乏有謀略、能為政策辯護、以及傳達馬意志並協調黨院的人才,讓馬政府能否就此“漸漸變好”仍充滿問號,也引發是否該增設“顧問團”的討論。
回顧五二○至今馬政府上任五十多天,“總統府”一開始定位馬英九退居二線,讓馬政府和選民、“立院”形同沒有蜜月期。被推上第一線的“劉內閣”,則立即受到各界放大鏡檢驗,油價調漲、綠卡事件、擴大內需政策,引發批評如潮水湧來,也讓“老手上路”的“劉內閣”被質疑危機處理能力不足,陷入焦頭爛額的窘境。
馬英九因此決定“復出”,但又擔心被質疑侵犯劉兆玄職權,只敢選擇不涉政策宣布的long stay,只是藍營內部對擴大內需預算分配、考監人選批評仍然不斷,馬英九因此再規劃不定期的府內茶敘加強溝通。但在此期間,政府宣布護盤股市,央行卻宣布調高存款準備率,政策左手打右手的情況未改,股市一洩千里,也讓人民信心崩盤。
然而馬英九從任用賴幸媛開始,展現的“全民總統”用人風格,進一步加劇府黨及“立院”的嫌隙,黨和“立委”的不滿,在馬英九提名沈富雄、張俊彥等“監察院”、“考試院”人事後快速累積,“總統府”卻始終輕忽黨內同志的情緒,矛盾最終在“立院”行使“監委”同意權時一次爆發。
馬政府五十天的混亂,有源自政治謀略不足問題,有政治手腕粗糙問題,也有政治理念溝通不足、辯護不夠問題,這些困境在現有“總統府”“長事務弱政治”的人事架構上,至今還看不到有效解決的辦法,眼看馬政府上任二個月、百日的媒體檢驗又將到來,馬英九如何讓團隊上緊發條重新出發,確實是嚴厲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