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學者:國學研究搞“短平快”可能將其引上邪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13 10:39:37  


  -台灣詩人餘光中說:國學是一座山,我等不過是蚍蜉而已。 

  -不能以實用主義的態度對待國學,如果僅僅從國學中尋找對工商管理、金融、經濟、公關等有用的技巧,那就太簡單化了。 

  -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不是一潭止水,它宛若滾滾不盡的江河,不斷吸納支流,或直或曲,或速或緩,或漲或落,變動不居。 

  中評社香港7月13日電/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動國學研究的健康發展,引導國學研究為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服務,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創立並舉辦首次“國學研究論壇”。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袁行霈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兼國學院院長紀寶成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盧鐘鋒研究員、學部委員方克立教授,圍繞“何為國學,國學何為”這一主題,發表了精彩演講。 

  什麽是國學 

  何為國學?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從上個世紀起就爭論不休。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盧鐘鋒研究員認為,“國學”一詞始見於西周,原指由周王朝開設的專供“國子”就讀的學校,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指國家一級的學校,即國立學校的名稱。此後,自漢唐至明清,相沿此制,凡由歷代朝廷設立的同類性質的學校,如太學、國子寺、國子學、國庠、國子監等,都可統稱為“國學”。這是“國學”一詞的原義或古義。 

  “作為文化概念的‘國學’”,盧鐘鋒說,它的提出始於20世紀之初,即辛亥革命前十年,是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包括:語言學、文字學、音韵學、文學、史學、經學、諸子學等。這一文化概念的提出,實際上,是代表著一種文化思潮。它始終圍繞著兩個文化主題展開:一是,關於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價值判斷;二是,關於中西文化關係的價值定位。因此,近代國學的歷史既是一部國學文化思潮的興衰史,又是一部中西文化關係的變遷史。

  北京大學國學院院長袁行霈教授說,近代以來所謂“國學”的涵義與古代不同,從梁啓超擬辦《國學報》,到國學保存會提出“研究國學,保存國粹”;再到章炳麟鼓吹反滿革命,倡導研究的國學又具有愛國情結;此外,胡適、顧頡剛、錢穆等又有關於“國學”“國故”、“國粹”的種種議論。他認為,“國學”即中國固有的學術,以及研究中國傳統的典籍、學術與文化的學問。 

  學部委員方克立教授明確提出:“我不贊成將國學與文學、史學、哲學等並列設立為一級學科。”他指出,國學就學術內涵來說,二者(國學與文史哲)是大量交叉重合的。國學中除了有小學、經學、文學、史學、哲學等傳統人文學科的內容外,還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法學、軍事學、民俗學等社會科學,天文、地理、曆法、算學、醫學等自然科學,農學、水利、工藝、建築等實用技術科學的內容,甚至把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京劇等傳統藝術和武術、雜技等等都包括在內。如果將國學與文史哲並列設為一級學科,似乎連邏輯上的種屬關係都忽略了,這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國學的地位。如果國學只是一個與文史哲並列的“一級學科”,其內涵勢必要大大窄化,難以將國語、國文、國史、國醫、國劇、國畫等等都涵括於其中,不能使人們對國學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方克立說:“在我看來,學界目前所講的‘國學’,就其指稱對象和時空範圍來說,多數學者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稱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這就是狹義的國學概念”。 

  國學究竟有什麽用 

  有人曾問國學究竟有什麽用?袁行霈幽默地說:“要說沒用也真沒用,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資賺錢。”緊接著他指出,但國學的精華部分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凝聚力,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和人的關係,能够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正道上來,這是人文無用之大用,也是國學無用之大用。 

  袁行霈反問道:“如果我們的心靈中沒有詩意,我們的記憶中沒有歷史,我們的思考中沒有哲理,我們的生活將成為什麽樣?” 

  究竟怎樣看待國學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在以《國學的當代形態與當代意義》為題的演講中袁行霈指出,國學是在清末救亡圖存的呼聲中提出來的。但歷史已證明,國學不能救中國,也不能引導中國走向現代化。然而,只要我們研究的態度正確,國學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可以起到促進作用。 

  那麽,又如何看待當代意義上的國學呢?袁行霈認為,一個民族的疆土被人用武力占領了,還可以收複;一個民族的文化被人滅絕了,或自己拋弃了,則萬劫不複!國學作為傳統文化深層的學術的部分,與中華民族的複興密切相關。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中,擁有幾千年文化傳統的中華民族,必須自己維護自己的根,這樣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據此他提出對待國學的三種態度:分析態度——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開放態度——不封閉自己,既吸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也要讓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前瞻態度——正確對待古今關係,立足當前,面向未來。 

  不能無視“文化貧弱症” 

  針對當下我們社會上出現的急功近利、物欲橫流、金錢至上、道德淪喪的現象,以及人們精神生活的相對貧乏,不時冒出一些荒誕、淺薄的文化現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兼國學院院長紀寶成教授感嘆:這些都與傳統文化的斷層、缺位有很大關係。 

  紀寶成在演講中曆數社會上“文化貧弱症”的種種症狀:有些人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陌生、疏離,言必稱希臘,行必稱與國際接軌;有些人對好萊塢大片趨之若鶩却不知屈原、司馬遷為何人;有些大學生英文頂呱呱但看不懂文言文甚至不能寫文通字順的文章;當歐洲普遍抵制麥當勞的時候,在中國吃洋快餐成了現代生活的標志;一些大城市中一幢幢怪异平庸甚至畸形的建築拔地而起,滿街充斥的是洋招牌……這一系列現象與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在《何為國學》的演講中,紀寶成指出,國學或許是最好的可資利用的資源。湯因比曾說:“古典教育是一種無價的恩惠。”《周易》則講:“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這都說明研習古代文化經典,對於涵養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國學研究和國學教育,將有助於人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而了解和熟悉本國文化經典,是國民獲得文化教養的主要方式,是起碼的文明教養。 

  冷靜審視“國學熱” 

  “國學熱”中,是否存在一些令人擔憂、值得警惕的現象呢?方克立教授分析指出,一是少數人以弘揚國學為名,行“複古更化”、歷史倒退之實,企圖把國學意識形態化,用來抵制和取代當今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這種企圖從他們提出的“重建‘政教合一’的儒教國家”、“儒化中國”的口號中可以清楚地看得出來;二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有些人把國學當做一種用來牟利的特殊商品,充斥圖書市場的國學出版物良莠不齊,出版商和粗制濫造者更多地關注經濟利益,某些高校辦的“天價國學班”也在群衆中造成了不良影響,這種商業化運作與國學所標舉的道德人文精神顯得很不協調;三是媒體過分炒作、造勢使“國學熱”中有許多虛熱的成分,引導受衆盲目追逐戲說新解的“快餐國學”,不利於提高國學研究的學術水平。 

  方克立在《創建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國學》的演講中強調,國學研究需要長期積累和沉潜的功夫,不能靠追逐時潮、搞“短平快”而見速效。那些值得憂慮的現象都不利於國學的健康發展,而是有損其聲譽,甚至有可能把它引上邪路,因此對“國學熱”進行正確引導是十分必要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