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社高層訪問團與賴幸媛合影。(中評社記者 李仲維攝) |
兩會復談成果豐碩 對兩岸關係發展有深刻影響
羅祥喜:您怎麼評價海基、海協兩會恢復協商談判及其成果?您對目前兩岸關係發展的情勢滿意嗎?
賴幸媛:五月二十六日海基會改組,六月十一日就到北京去談判,十四日返台。雖然整個時程非常的短,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一次的江陳會談裡看到,兩岸情勢真的出現了新的局面。我覺得,兩岸停頓了十年的制度化協商管道能夠重新啟動,對於兩岸關係的改善有很深刻的意義。
我認為,整體而言,這一次的江陳會談,成果是很豐碩的。我們也看到,台灣與國際社會的評價,都是多方肯定的;兩會復談和兩岸制度化協商管道的重啟,對兩岸關係朝正常化的方向發展,是有幫助的。
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我認為,在這個這麼有意義的成果之上,台灣一定會採取很穩健和審慎的步伐,對於一些高度爭議的議題,我們一貫主張兩岸先予擱置;對於兩岸共同關切的議題,則優先進行溝通協商。
海基、海協兩會六月十二日簽署的會談紀要和協議,是一個很好的開始。這也是兩會十五年來第二次簽署協議。上一次是一九九三年,事隔十五年。我們人的青春沒有幾個十五年。所以我想,這樣的一個跨越,兩岸都非常樂見。
樂見大陸對台政策趨於務實
羅祥喜:您怎麼理解大陸的對台政策?怎麼評價近一段時間以來大陸高層對涉台事務的處理?
賴幸媛:從五二O之後海基海協成功、正面的江陳會來看,我覺得,兩岸能夠擱置一些不必要的政治爭議,務實面對現狀是必要的。對於大陸能夠採取務實的對台政策,能夠回到兩岸正常互動的原點,我們也是蠻樂見的。這也是兩岸建立互信跟改善關係的一個很好的開端。
我覺得,還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就是兩岸未來的開放和交流,不是單方面的,也不是一廂情願可以做到的。或者說,不是台灣這邊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不是大陸那邊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而要雙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雙方的互相尊重。所以,從“陸委會”的角度,從新政府的角度,我們是非常期待北京當局今後在這個務實的態度上,能夠做到言行一致,真正的擱置爭議,先易後難。只有這樣言行一致,雙方才有可能營造出必要的互信,並在這個必要的互信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兩岸的良性互動。這是我們基本的看法。
凝聚內部共識和開放節奏的拿捏 仍是未來面臨的重要挑戰
羅祥喜:近期兩岸關係的氣氛比較好,這是大家都非常樂見的。但這並不代表未來的兩岸關係就能夠一帆風順。因此,從“陸委會”的角度來看,你覺得未來兩岸關係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是什麼?如何因應這些挑戰?
賴幸媛:除了現在這個職務之外,其實我過去在不同的崗位處理兩岸關係,已經有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所以我對這個工作有深刻的體會: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兩岸關係、大陸政策,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沒有辦法迴避的、高度複雜的問題。而現在台灣社會對於這個問題,意見上還是蠻分歧的。因此,要凝聚共識不是那麼容易。
而兩岸關係所牽動的,不止是台灣內部,還包括整個區域情勢的發展;區域是不是能夠和平穩定發展,跟兩岸關係有密切的關聯。也就是說,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很嚴峻的。因此,我覺得,台灣與中國大陸在推動兩岸關係的時候,的確要一步一步來,節奏一定要穩,要鬆緊有度。因此,鬆緊之間的拿捏,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現在這種良好的氣氛之下,我們當然希望能夠儘速去達成更多過去已經延擱十幾年的事情,但是,即使這樣,我們還是要很務實、很穩健地推進。我們這樣說比較容易,但怎麼做還是一個挑戰。
另外在台灣的政府體制以及法律給“陸委會”的職掌就是,我們要去整合各界不同的主張與聲音,求取最大共識,包括台灣內部,也包括兩岸之間,就台灣內部來說,政府各個部門有關兩岸政策部分,“陸委會”要進行協調、整合。對於這個高度複雜、高度敏感的兩岸問題,台灣社會各界不一定有很大的共識,如何去凝聚社會的共識,也是“陸委會”面臨的挑戰。
也就是說,如何既維護台灣的主體性,又穩健地推動兩岸的交流跟協商,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工作。這個工作對我們是一個挑戰,我想對中國大陸來講也是一項挑戰。因此,我認為,兩岸都要克服困難,共同面對這樣的問題,大家一起向前看,才能夠建立一個有秩序、良性發展的兩岸關係。只有這樣,兩岸才能夠互蒙其利,真正達到互利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