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中亦有陣痛。因為人民幣升值意味著出口收入减少、利潤及競爭力下降等風險,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一定挑戰。一些出口企業訂單數量、利潤都有所下降。一些靠低成本競爭,技術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中小企業,逐步喪失掉競爭資本,而被擠出市場。
從去年起,珠三角等沿海地區的一些外貿企業,特別是紡織服裝類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了倒閉或外遷現象,人民幣升值因素與稅率提高、企業用工成本提高、結構升級一同被認為是現象背後的重要原因。
縱觀世界金融史,一個國家在實現了持續的經濟增長後都會有匯率上升的結果,并且其經曆的過程是極其漫長的。對企業而言,短期的等、靠、逃避都不能解決問題,積極應對才能求得生存、發展。
“壓力促使企業轉變增長方式,主要以科技和品牌為突破點,靠研發和技術創新獲取高附加值,才能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說。
事實上,伴隨著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推進,很多企業主動在挑戰尋求新機遇,借機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從而實現了企業的蛻變升華。
以江蘇新世紀造船有限公司為例,這家企業通過優化工藝流程,實行人員、設備定置管理,大大縮短了船舶建造周期。公司油輪平均出塢周期已經由2006年的158天縮短為目前的97天。
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强,企業也在不斷尋求金融避險工具。很多企業采取了調整收匯結算方式、改變結算貨幣、長期訂單分拆、將匯率浮動條款寫入合同等做法,主動化解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和匯率風險。
匯改對百姓生活的影響也日益凸顯。匯改之初,大多數老百姓感覺匯率與自己的生活一時沒有什麽關系。然而3年過去了,匯率從不為百姓所關注,漸成為百姓熱議的話題。
目前人們對匯率的關注,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人的生活日益國際化的趨勢,購買進口消費品、出國留學、出國旅游……這一切都與匯率有關。
從對百姓生活影響看,適當上調人民幣匯率,進口消費品價格降低,國內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將會有所增强,境外旅游、出國留學會比以前便宜。從總體上看,人民幣升值會提高國內消費者的福利水平。
人民幣對港元價值的攀升,也使內地居民去香港購物成本更低、更加實惠,這也促成了內地居民赴港購物的熱潮和香港居民持有人民幣存款的熱情。
曾幾何時,個人購買外匯受到嚴格限制,有時用匯需求不得不找倒匯“黃牛”解決。而在2005年8月,匯改啓動不到半個月,國家宣布提高境內居民個人出境游的購匯額度。此後,個人購匯政策又多次調整,目前境內居民個人年度購匯總額已提高到5萬美元。購匯的手續也不斷簡化。
國家旅游局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公民出境總人數達到4095.4萬人次,與2005年相比增長32%,其中因私出國比例不斷攀升,這表明出境游日益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而匯率改革也愈發方便著更多的中國人。
匯率改革之路任重道遠
經濟學家張維迎認為,中國改革路程如此漫長,改革成就如此之大,都來自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走了一條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