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2日電/河南未來農業公司董事長吳振海涉嫌非法集資6.1億元被拘捕,現在很多受騙人要求地方政府承擔責任。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確實,根據相關新聞,吳的公司獲得了政府頒發的各種榮譽,吳的項目曾被當作當地政府的重點招商項目,項目運作以後,商丘市委、市政府也給予了各種支持,多名官員曾到公司調研,幫助解決其所面臨的征地、信貸等各種“難題”。
應當說,商丘當地這種做法,是一些地方政府近些年來的普遍做法:官員政績考核關鍵指標一旦維系於GDP增長率和財政增長速度,那麽實現這兩者就得靠廣泛招商引資,吳振海的公司就是招商引資項目。地方政府爲了留住投資,往往要採取支持措施,某些措施甚至會超越法律。這種做法被地方政府總結爲“親商、富商、安商、扶商”的原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政府部門的立法、決策、日常行政過程。
社論指出,這樣做確實爲那些得到當地政府照顧的企業創造了優良的成長環境———甚至是異乎尋常地優良。盡管這對其他企業明顯不公平,也容易對那些與這些企業發生關系的民衆,比如遭遇徵地的民衆不公平,不過在有些官員看來,這些是發展的代價。他們所看重的乃是在短期內創造出優良的政績。
於是我們可能見到某些企業一夜成功的神話,而地方的GDP和財政收入似乎也確實能够快速增長。但是,神話終究是神話。地方政府過於殷切的期望,對某些企業過於慷慨的態度,極大地刺激了少數投資者、經營者的投機傾向。他們的行爲嚴重短期化,忙於加强與政府、官員的關系,并利用這種關系獲取其他人不容易獲得的資源,比如土地、市場准入、信貸資金,以套取非正常利潤。當然,如此輕易從地方政府那里獲取了廉價資源的商人,也不大可能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而必然傾向於在市場中採取投機性經營策略。政府對企業的大力支持,官員與老板的密切私人關系,就經常被這類企業用來吸引投資、拓展市場。
社論說,這樣的神話終有破滅的一天。就像吳振海集資案一樣,這種破滅必然會對其交易對象造成嚴重損失,同時也會讓地方政府陷入尷尬。那些受害者很自然地問:地方政府是否應當對這種損失承擔責任?畢竟,這類企業在從事後來被認定爲不合法的經營活動時,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當初不僅沒有阻止,甚至沒有保持最起碼的中立。
由此,一些企業之間、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民事、經濟糾紛,很容易演變成企業、投資者與政府之間的糾紛,甚至激起群體性事件。近年來,這類現象曾多次發生。
社論表示,對於一個法治政府,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是:政府機構在社會各領域充當公正的仲裁者。這是政府維持公平正義的前提,假如政府未能保持公正的中立,而是賦予了某個群體、階層、或某個企業或個人以特權,使他人處於不平等的政治與法律位置,則偏離了自己的根本宗旨。其結果也必然使政府機構公信力流失,政府成爲各種社會、經濟矛盾的一方,成爲公平秩序的“破壞者”。
明智的政府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保持公正的中立對於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哪怕是有經濟增長的壓力、目標,也不敢改變這一點。經濟高速增長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政府機構爲此採取的措施是授予某些人以特權,那由此所得到的短期收益,將會令政府、令社會付出好幾倍的長期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