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熊玠:我對馬英九不獨不統不武的看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08-07-22 16:30:19


馬英九任務之艱巨,是因挽救大廈於將傾之使命刻不容緩。
  中評社香港7月23日電/紐約大學終身教授熊玠在中國評論月刊七月號發表題為《對馬英九兩岸政策的體會與詮釋》的文章,對馬英九的“不獨、不統、不武”的提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本人有幸被邀參加了五月二十日馬英九就職典禮與當晚的宴會。在台灣期間也曾廣納各方意見,期能較為深入地瞭解新政府對當務之急的因應政策以及對大局處理的構思與願景。自認獲益良多,亦甚感鼓舞(連民進黨內也有人私下表示台灣政局之混亂將終止而趨正規化)。

  馬英九任務之艱巨,是因為台灣歷經八年政治浩劫之後,擺在面前挽救大廈於將傾之使命刻不容緩。首先,須要恢復人民對政府之信心:確立匡扶台灣之正確目標(“政治清廉、經濟開放、族群和諧”、“提昇台灣的競爭力、挽回過去流失的機會”等);以及釐定為政之正確大方針(譬如“遵憲與行憲比修憲更重要”)。當然,新政府接手後百端待舉中,最重要的當推兩岸關係之改善。這也是大家最注目的課題。因此,本文針對馬政府的兩岸政策,依據個人之體會加以簡單闡述與詮釋。

  馬英九兩岸政策之重要方針

  由其就職演說以及其他已公開發表意見(包括答記者問)中,可以整理出以下幾點特別重要的指導方針﹕

  (1)主張“不獨、不統、不武”。這是他競選的承諾。也是概括了大陸與美國反對以任何方式改變台灣海峽現狀的一項共識。此點在他就職演說中,已刻劃成他所言“符合主流民意”的政策。由於他在選舉中得到百分之五十八點二五壓倒性的選票,所以競選時的承諾,已足證是符合主流民意的選擇。事後證明他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行政院研考會”於五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全台灣地區確有百分之八十一的人支持他的“不獨、不統、不武”政策。

  (2)絕對不讚同民進黨和台獨人士企圖以“台灣”取代“中華民國”。在他就職演說中特別強調“中華民國與台灣命運緊密結合”。但,他也特別標榜由“善良、正直、勤奮、誠信、包容、進取”這些傳統核心價值所構成的“台灣價值”。用以取代搞台獨人士的“台灣主體論”(即變相為台灣法理獨立提供的理論支柱)。

  (3)提出兩岸相互不否認彼此的存在;並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原則下恢復兩岸談判。強調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確認大陸十三億人口是“同胞”。一反陳水扁的否認自己是中國人與民進黨否定“一個中國”的台獨黨綱。

  (4)指出兩岸最終解決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這點應屬創舉。等於具體落實如何“擱置爭議”與“開創未來”之道。

  (5)認為兩岸互動不容國際介入(這是他對“自由時報”二○○八年三月二十九日訪問的回答)。一反陳水扁仗外援以抗中共因而喪盡了台灣自主性的失誤。

  為克服某些障礙或困境而  採取的相應措施橫遭物議

  馬英九就職前後,因某些面臨的特殊障礙與情況須克服,因而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或姿態;卻遭誤解或非議,甚而引起各方懷疑他的判斷能力與果斷。故對之須特別加以分析與澄清。然後方能探討他處理兩岸關係的用心與開展之步驟、以及他所依賴的團隊。

  首先,如要瞭解馬英九的作風與為政之道,我們還必須洞察他能勝選的更深一層奧秘。除了客觀環境(譬如民進黨執政八年的腐朽與失敗造成“民心思漢”)以外,還有鮮為外人注意到的一個決定性因素。這是我在台灣期間請益於數位深通台灣政治行家所吸取的心得。這些行家一致推崇馬英九的一個特性,是其他政治人物(尤其是藍營黨魁級的人物)身上鮮能見到的。那就是他對選民的需求、感受以及大環境的政治氛圍、甚至一般人難能體會到的暗流,有特別尖銳的體察能力。因此他能抓住群眾心理、順應潮流,而得到大多數選民的支持。他亦能掌握時機擬定適當甚至出奇制勝的對策。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放下身段;和一般常人,無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幼,密切打成一片。競選期間,他深入民間作長期留宿(long stay),跟農民學莊稼;與漁民共捕魚蝦,等等。堪可比擬蔣經國經常下鄉在路邊麵攤與路人共進便餐的與民同樂之平民作風。所以在馬英九就職那天,他在民間留宿而結交的朋友群眾中,有很多代表趕來參加祝賀、一睹盛況為快(這是他親口告訴我一件津津樂道的事情)。雖然他已經當選而且已經就職,但是他仍然好像在繼續競選般地關注大眾的民意導向。以下所談的情況與他的處置種種,均表明了他對民意、主流氛圍以及政治暗流的敏銳感以及因顧及正負民意(更要做到得體與平實)而採取的適當回應。他如此做,是因為他要作全民的總統。我們必須注意到他這方面的特性,才能深入瞭解他一舉一動的含義與用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