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導向的“主權觀”
蔡英文接任黨主席之後,在六月二日首度接受台灣親綠媒體“自由時報”專訪。在該次的專訪中,蔡英文提到兩項重點,一是“主權”,二是議題。就“主權”的陳述方面,她兩度說到:“我們願意給國民黨時間,但是‘主權’的問題我們會很堅持”;“國民黨現在祇看行為性的因素,認為兩岸關係是不穩定的,這是錯誤的認知,因此認為應在語言上,或者重要的政治問題如‘主權’上放手才能做到這些事,國民黨不但在‘主權’上讓步,與民進黨相比,在‘主權’問題退步很多”。
蔡英文在這裡一再強調“主權的堅持”,其實是有意回到“素樸的主權觀”的思考,而不再使用“兩國論”、“一邊一國”、“台灣主體性”等過去從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善於用來包裝台灣“主權”論述的概念與符號。也就是蔡英文祇是繼承“兩國論”、“一邊一國”的精神,但不必然要再去使用這些符號來論述“台灣主權”的價值,直接用“主權”的概念來跟馬英九進行攻防,也許可以讓台灣人民瞭解新一代的民進黨主張的是什麼?要的是甚麼?
當然,有了“素樸的主權觀”之後,如何跟馬英九政府進行實務上的戰略攻防,這就變成是否能爭取民心的重要步驟。蔡英文在受訪中說:“我們在‘立法院’的政策攻防上花了不少心血,過去的政務官都已經整隊了,開始與我們在‘立院’做結合,雖然還有改善的空間,但是大家可以看出來在議題的攻防上已經逐步強化了”;另外她還說:“只要民進黨內部整合成功,黨能重新找回團結的意志力,加上政治人物在議題攻防上展現思考和企圖心,有能力強烈主導議題,並在許多問題上獲得人民支持,社會對民進黨的期待就會提高”。
這裡她兩次提到“議題攻防”,顯然“議題攻防”是她帶領民進黨在跟馬英九進行“第一類接觸”時的重要戰略操作,所以把“素模的主權觀”和“議題攻防”結合成“議題導向的主權觀”概念,應該可以清楚理解蔡英文在初步階段如何和國民黨玩起權力遊戲的密碼,這方面如果再配合實例來分析,應該能夠更清晰蔡英文在碎片化時代的民進黨中,如何掌控“繼起戰略”的關鍵手法。
議題導向的“主權”攻防
從馬英九在五二○就任“總統”還未滿月之前,民進黨在現實的操作中已經強力地放送傾向於“議題導向的主權攻防”信息,他們劃分黨和“立院”黨團兩個部門對馬英九政府做出“分進合擊”的戰略操作,讓馬政府疲於應付。在實質的案例中第一波的綠卡事件,第二波的海基、海協兩會在北京協商的議題,以及第三波的台灣漁船在釣魚台被日本巡邏艇撞沈事件,民進黨是把它們區分成個別議題,並一貫的以“主權”訴求,作為跟馬英九政府攻防的主要戰略要塞。
首先,就以“綠卡事件”來看,民進黨“立委”在劉兆玄“內閣”初組成之際,就以選前不斷壓逼馬英九的“綠卡事件”作為發起攻擊的“集結號”。所有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內接續演出攻擊劉“內閣”官員擁有綠卡的戲碼,讓劉“內閣”差一點像馬英九開始對應綠卡問題所出現的左支右絀的情景。
民進黨“立委”給劉“內閣”初次的“震撼教育”,主要還是要讓民進黨人清楚,雖然在“立法院”內民進黨只有少數的二十七名“立委”,但作為反對者和監督者的角色,就像會辣的辣椒不在多,一顆就夠了一樣,這對提升民進黨支持者的士氣,無疑是有正面的激勵效果,尤其是把“綠卡事件”連結到台灣的“國家認同”和“主權”定位的再思考,民進黨對馬政府的第一戰,可以說在支持者的心目中加分不少,一掃民進黨在敗選後低迷的氣氛,讓支持者重新備好戰鬥位置,準備跟馬英九政府周旋到底的決心。
其次,在兩岸兩會的北京協商過程中,民進黨部緊盯協商的內容,他們就是要找出兩會除了原先預定的“週末包機”和“陸客來台觀光”的議題之外,是否會有超越政治性的額外議題產生,以做為指控國民黨可能“出賣”台灣“主權”的攻擊點。事實上,在兩會協商的過程中,確實出現“兩會互設辦事處”和“台海共同探勘油氣”的額外議題,這兩項牽涉到高度“主權”的敏感議題,海基會在未經授權之下,私下與海協會達成共識,這就讓民進黨找到可以繼續發起火力的攻擊點。除了民進黨部、“立院”黨團全力進行攻擊之外,綠營的團體與媒體也加入戰局,一時之間馬英九可能“出賣”台灣“主權”的意象,開始在綠營中擴散,再次激勵綠營支持者不懈的戰鬥意志。
第三、六月十日發生的釣魚台事件可以說是額外送來的議題,在台灣漁船被日本巡邏艇撞沈之後,民進黨還把重心放在兩會會談之上,但大陸的外交部率先聲明關切這一事件,不祇讓民進黨“立委”立即回神也來關切此一事件,也逼著國民黨“立委”和台北縣長周錫瑋站出來要求馬英九必須對“台灣擁有釣魚台主權”進行表態。對民進黨來說,如果馬英九對釣魚台“主權”問題表現過於軟弱,那麼就表示馬英九捍衛“台灣主權”的能力不足;對國民黨“立委”而言,如果他們不能站在漁民的立場表態,那麼先前已經受到油價飆漲而心生怨慲的漁民,必然對國民黨的執政信任度會盪到穀底,所以藍綠“立委”選擇合流,同聲逼迫馬政府要對釣魚台的“主權”問題表態,大家倒是可以各取所需。
從這三個事件來看,民進黨現階段的操作模式就是把“議題”和“主權”進行連結,民進黨的目的無他,誰能真正捍衛“台灣主權”,誰就能爭取更多的支持者。這種回歸到“素樸的主權觀”,不再使用過去慣用的“兩國論”、“一邊一國”和“台灣主體性”等名稱的訴求,可以讓人民直接感受到自己生存空間的價值性,更能間接拉住馬政府在跟中國大陸接觸時,不會對“台灣主權”做出過度的讓步,如此,民進黨做為“台灣主權”的守護者,才能真正在人民心目中重塑正當性與合法性的基礎。
從碎片化中再起的力量
對馬英九來說,蔡英文堅持“素樸的主權觀”等於“她還是走基本教義派的路”,但對民進黨來說,台灣沒有自己的“主權”,那還有什麼?馬英九也許可以用,“一月選‘立委’、三月選‘總統’,難道這些不是由台灣人民決定台灣前途,為什麼每天掛著口號?口號能獲得台灣人民認同?”的說法來反駁蔡英文的堅持,但一月、三月的選舉民進黨會挫敗,也許是陳水扁個人執政上的失敗,並不必然是堅持台灣“主權”上的失敗;也或者應該說,國民黨的贏,應該是馬英九個人特質的贏,如果不是馬英九深受女性選民的支持,國民黨不一定會贏得那麼好看,祇是馬英九又能贏得幾次呢?
所以,蔡英文所領導的民進黨正利用“議題導向的主權觀”作為引導,只要馬英九在這方面處理不善,等議題更為發酵,經濟上又沒把台灣拉上來之時,也許正是民進黨重新發動支持者走上街頭之時,這也是蔡英文曾經說過不排除再走上街頭所預留的伏筆。蔡英文其實知道,民進黨唯有蓄積能量重新回到街頭,才是讓碎片化的民進黨有重新再凝聚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就繫於“主權”這一條台灣人民最敏感的神經。而這一條神經,馬英九碰不得,民進黨也絕對不會放棄,就看誰能堅持得到最後的階段了。(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7月號,總第12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