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7日電/台灣東吳大學政治學博士李黎明在即將出版的8月號《中國評論》撰文指出,北京奧運面臨著中西交匯的碰撞與激盪、兩岸互動的碰撞與激盪以及台灣內部競爭的碰撞與激盪。
文章認爲,奧運平台,雖然不是一座核子反應爐,但還是有它自己的運行程序與規律,產生出一定的結果。在奧運這樣的一個匯集點上,從正在發展著的具體事實來看,所有的碰撞,很可能經由接觸、匯合、激盪的過程,而冒出燦爛的火花,產生類似核子反應爐融合效果的正面意義。
對於這樣一種意義的奧運,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觀察:
——中西交匯的碰撞與激盪。從文化底蘊的角度來看,這一次中西交匯的碰撞,正在將現存的分歧與爭議,經由一個運動競賽形式的安排,參雜揉和於一個可欲的熔爐之內,藉由中西文化的激盪,產出融合的結果。
——兩岸互動的碰撞與激盪。在主觀目的上,兩岸對於奧運的參與及競賽,都有其獨自的目標與努力。然而在客觀結果上,由於北京奧運模式的框架,以及現階段兩岸特殊的關係,雙方集中投射在奧運的平台之上,就有可能創造出一定程度的融合效果,這就蘊含了雙贏的具體意義。
——台灣內部競爭的碰撞與激盪。對於北京奧運的問題,無論台灣如何的兩極化立場,最後都將經由競爭、碰撞、激盪,而走向自然融合的結果。除了奧運問題如此,近期有關直航的問題,也更為體現了這樣的意義。
文章最後指出,中西交匯的碰撞結果就是和平,兩岸互動的碰撞結果就是合作,台灣內部競爭的碰撞結果就是社會真實。如果,事實的發展確如上面所說的情況,那麼,北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掌握這種機遇,保障維持這個融合趨勢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