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海總部日前發布的上半年上海市貨幣信貸運行情況顯示:上半年上海個人住房貸款呈“V”形走勢。由於部分商業銀行加大個人住房貸款營銷力度,6月份中資商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加27.1億元(其中新建房和二手房貸款分別增加13.2億元和13.9億元),是今年繼1月份後第二大月度增量。房貸是反映交易情況的直接有效數據,這表明市場剛性需求仍然旺盛。只要房價一有適度調整,需求就自然會上升,使房價趨於穩定。
經濟學家謝國忠也預測,從長遠來看,北京、上海這兩個城市的人口將會突破3000萬,對房地產市場的剛性需求使得房價下跌的空間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貨幣貶值會使房產成爲規避通脹風險的較好投資工具,可以有效地消化、分解泡沫。
市場的歸市場 保障的歸保障
必須承認,目前國內房價的平均水平相對於國民收入水平的確不低。但是,對中國這樣人口衆多、可供建設用地有限的發展中大國,解決房地產市場發展帶來的“居者有其屋”難題,關鍵在於進一步落實政府已經確立的政策,即“市場的歸市場、保障的歸保障”。
當前,對房價下調恐懼的一大原因是害怕房價下跌會增加銀行壞賬、威脅金融系統安全,進而傷及實體經濟。
我國個人住房按揭占信貸總額的比例已達20%左右,如果加上大量的房產作抵押的其他貸款,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將影響到銀行一半左右信貸資產的安全。一旦房價出現大面積的大幅度下跌,確實會對金融、經濟秩序產生較大沖擊。但目前深圳出現的所謂“斷供潮”,地產商、炒房客“撒嬌”的成分居多,尚未見大面積蔓延的苗頭。
鑒於此,還是要强調“市場的歸市場”。房地產市場有其自然調整規律,人爲地去强行破壞樓市周期,會導致房價泡沫始終無法消化,乃至最終出現房價暴跌、銀行壞賬、金融崩潰的全面經濟危機。
“保障的歸保障”也很重要。應該看到,即使房價出現較大幅度下跌,部分群衆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仍然不可能全部通過商品房解決。因此,解決住房問題,與其寄望於房價下跌,不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使支付能力差的群體住房得到切實保障,不必再苦苦地擁擠在市場之門外企盼。
日前,上海市宣布首批16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將在今年第三季度全面開工,全年開工建設面積將達400萬平方米;今後5年,上海市還將新建經濟適用住房約30萬套、2000萬平方米,占同期新建住宅規模的20%左右。此前,上海市已通過房地資源局網站公布未來5年住房建設規劃,以廣泛征求民意。
當市場和保障都能够理性地各就其位時,人們對商品房價格的漲跌波動就不會如此大驚小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