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6日電/《新京報》25日刊文說,就在東莞開內地先河,為低收入群體發放每人1000元補貼之際,香港積金局(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表示,特區政府提出為月入1萬元或以下打工仔及自僱人士注資6000港元的款項,無論有否戶口。最快將于明年3月開始發放。
文章說,東莞最初估計受惠人數是12.2萬人,但目前來看最後總的財政支出可能達到原計劃的3倍左右,為3.5億元。盡管比起當地每年500多億元的財政收入,這樣的支出增加是“毛毛雨”,但還是暴露了一些問題:
一是由於我國還缺乏對公民收入的全面精細化統計,基層政府更難以操作和統計,而不少民衆也存在吃大鍋飯的心理;
二是一些基層官員要麼因身處熟人社會不願得罪人,要麼為了多為地方民衆爭取補貼,採取多上報人數的辦法,有的地方甚至超過戶籍居民總人數的62%;
三是由於我國富有社會責任感和自律精神的中產階層尚未成型,一些城鄉富裕階層人士也堂而皇之地向政府要補貼,往往基層幹部輕易不敢得罪,成為監管的“漏網之魚”。
文章指,無論內地還是香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都有存在,即使像香港這樣人人都有強制公積金賬戶的地區。他們如何克服信息不對稱瓶頸?一是全面系統的調查:香港總人口約700萬左右,但為了此次派紅包,積金局現正收集超過500萬個戶口(包括235萬個僱員及自僱人士)的數據,並加以核實、整合及作出中央數據配對等工作。
即使如此,也難免有人渾水摸魚,於是相關制度設計了第二道防線:嚴厲的事後懲罰制度。積金局提醒所有僱員,切勿以身試法,虛報資料,一旦被發現最高罰款10萬元及監禁1年。為了6000元而冒罰款十幾倍以及失去一年自由的危險,民衆大都不會以身試法。
文章表示,內地很多政策,往往注重的是“事前審核”而不注重“事後懲戒”,結果即使發現弄虛作假者,也往往只是追繳不當得利了事。違法成本太小,導致很多人鋌而走險。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看起來嚴密的事前審核和事後複查,也往往流於形式。因為如果過於依賴政府機構自身的層層上報,越到上層,就越只能依賴材料,信息不對稱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在審核和把關中,一些基層政府的信息優勢某種程度上卻變成了“權力優勢”,它往往就是決定者、把關者和複查者;而越到下層,熟人社會的特徵越明顯,漏網乃至腐敗的問題便容易發生。
文章說,香港積金局在收入調查上看樣子是親歷親為,不依賴下面的一級級政府機構,就有效地突破了熟人社會和腐敗關係網的制約,使掌握的第一手資料變得詳實又可靠。我們是否可以認真地向他們學習呢?如果某一級政府或部門人手有限,完全可以將調查工作委托給有公信力的專業調查公司,先由民衆自行上報,然後再由專業咨詢調查公司深入社區調查,再輔以嚴厲的法律問責措施,信息的失真度當能控制到最小,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政策意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