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2日電/北京奧運會開幕4天了。在這4天里,中國人的目光從來就沒有離開過賽場。直到昨天,中國隊已經以9塊金牌入賬,暫居奧運會金牌榜的榜首。
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表示,金牌,是關於奧運會的最大夢想。奧運會是世界體育運動的最大規模的盛會,自然也是所有運動員展示自己最佳狀態、最高水平,實現最高夢想的舞台。然而既然是比賽,就有其殘酷的淘汰性,每一個項目,都只有一塊金牌。得到它,自然意味著自己為體育事業的奉獻。
然而,更多的運動員並不會得到這塊金牌。
奧運會的第一天,我們親眼目睹了杜麗失去首金之後淚流滿面。第二天,我們又看到了張琳在獲得銀牌之後淚水奪眶,盡管這已經是中國男子游泳在奧運會歷史上的突破;昨天,又是在射擊場上,我們還看到了朱啓南獲得男子氣步槍銀牌後,站在領獎台上淚如雨下。此外,前幾天的賽事中,我們也還注意到一些種子選手的意外出局。
比他們未能如願更加遺憾的,是眼淚成了他們相伴的共同“禮物”。其實他們付出了與冠軍同樣甚至更多的汗水、淚水,只不過所有的項目都只有一個冠軍,只不過很多體育項目的成敗只在一瞬間。作為東道國的運動員,他們在接受歡呼的同時也承載了極限壓力。所以,那些未能戴著“金鑲玉”離開賽場的運動員,他們同樣是英雄。
自朱啓南獲得銀牌之後,中國的奧運會獎牌總數已經超過了日本位居亞洲第一。的確,獎牌是衡量一個國家體育能力的物理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體育政策和體育發展史的歷史指標。但除此以外,獎牌對於所有的運動員和國家來說,都只代表過去。一個體育大國,首先是一個有寬容度、鼓勵參與、鼓勵個性發揮的國家。因為這是體育運動本身的魅力所在。
社論說,每逢大賽,我們都會不止一次地重提“重在參與”,一方面是為奧運健兒減壓,另一方面也是重申奧林匹克精神。奧林匹克憲章明確提出了參與原則、競爭原則、公正原則、友誼原則和奮鬥原則,其中最為基礎的就是參與原則。沒有參與,就談不上奧林匹克的存在和發展。而所有的參與,都是建立在快樂和自信的基礎上的。我們不必把一項超越自我、展示力與美的快樂活動,變成一項從壓力中突圍的艱難過程。尤其是此次奧運會上的衛冕冠軍們。其實所謂“衛冕”,不完全是重新獲得金牌,而是重新走到獲得金牌時的狀態———自信、自豪和快樂。
從“一個人的奧運會”,到主辦一屆奧運會,中國之所以能够承擔這樣的使命,並不完全因為有曾經的勝利者,更因為那些失敗的英雄。我們之所以懷念劉長春,就是因為他的參與刷新了中國的體育史,而不是因為他的成績。其實在奧運會之外,中國30年來的體制改革和社會開放,也是一個不斷從挫折中尋找方向的歷史進程。在這個過程中,也有許多未能獲得獎牌的人,但是他們的意志、決心和努力,支撑了整個社會的現代化信念。
社論表示,登上奧運舞台,本身就是運動員生涯的榮耀。顧拜旦在1936年奧運會演講時說過:“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鬥。”這既是奧運之父的良言忠告,也是我們面對生活的態度。我們願意再一次把它分享給那些沒有獲得獎牌的英雄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