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認為,從“雙防”時“兩控一保”的提法到現在發生了變化,即從控制投資和外貿向穩定投資和外貿變化,表現出明顯的政策轉向。原因在於目前國外經濟降溫,投資和外貿需求“過熱”的土壤發生了變化,需要穩定這兩項需求。他強調說,目前投資增速雖然下降,但并不低;外貿增速減緩,但全年順差仍可能達到2000億美元,因此也沒有必要現在就提出全面刺激投資和外貿需求。既不能等到物價降低到理想水平再來“一保”,也不能全面放鬆銀根,而是看通脹回落多少,騰出多大空間,就調整多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指出,調控思路從簡單地把通脹作為調控的主要目標轉化為在“壓物價、保增長”中尋求平衡。對消費、投資、外貿三大需求的關系,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據分析,當前經濟運行落入了綠燈區,所以下一步調控的目標就是要穩住經濟增速。由於經濟出現了一些向好的跡象,三大需求的變化都比較積極。7月份的順差不再減少,消費仍持續高增長,投資增長率也在上升,因此也就沒有大刀闊斧進行調控的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時間,財政政策頻頻出手,調整出口退稅率、減免個體工商戶相關費用,貨幣政策的“從緊”基調則不再加以突出了。
最近,摩根大通在報告中稱,“中國正在審慎考慮一項總金額為2000億-4000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市場對宏觀經濟環境的擔憂。7月份的稅收增速大幅下降,似乎也印證了市場的擔憂。
范劍平提出,要辯證地看待稅收增速下滑。稅收的滯後性使得上半年稅收的高增長實際上反映的是去年的經濟情況,而今年經濟增速有所下滑,所以稅收增速減緩在所難免。目前,國內、外資源能源價格差距比較大。應逐步調整價格,然後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等到時機成熟了再進行機制改革。“雖然價格機制改革是根本之道,但價格改革不僅是個經濟問題,應該進行全方位的考慮。”
經濟界專家大多認為,擔心經濟增速可能出現的下滑,事先准備好“托底”預案是有必要的。不過,盡管內外部不確定性困擾經濟增長,但基本面向好的中國經濟還沒有到需要全面出手拯救的時候。
可以肯定,從當前的調控趨勢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能朝放鬆的方向發展。央行淡化了對貨幣政策從緊的表述,北京奧運後不會有大力度的緊縮政策出台。從整體趨勢看,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很小,有專家更認為不排除未來兩個月存款准備金率有下調的可能。包括對中小企業信貸的放鬆需要推出一些配套措施,價格改革需要進一步適當推進,出口退稅的範圍應進一步擴大。同時,增值稅轉型的範圍進一步擴大。有必要將資金向擴大內需的方面引導。
在中國即將迎接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顯然各方面凸顯出更加穩健的信心。誠如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所強調的,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市場變化,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新的機遇、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新的起點,在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的同時,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