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AIG信用評級、流動性危機,卻凸現了二者的關聯性仍然不可小覷。
回顧上世紀的數次重大金融災害,導致損失無法控制的案例基本都出現在危機跨行業蔓延的情況下,而單一行業(保險、銀行或證券)的危機損失相對較小。
公開信息顯示,AIG的主體保險業務處於相對正常,數位監管者都表示目前集團的償付能力是充足的,真正的危機來自於一系列信用違約交換等金融衍生品交易,以及流動性缺乏導致的額外信貸成本。
如果說複雜的金融衍生品是AIG危機的源頭,那麼,流動性危機就是目前最實質性的危害。一家國內保險公司人士認為,金融衍生品從本質上來看,帶來的是一定的資產損失及借貸的困難,從財務實力上看,對於資產上千億的AIG本身影響極其有限。換句話說,間接損失遠大於直接損失。
評級放大效應反思
與次貸危機相比,對AIG構成致命打擊的更像是幾家評級機構接連大幅下調其信用評級,致其融資成本不斷攀升。
剛剛過去的9月16日,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先後下調困境中的AIG的信用評級。伴隨降級消息,AIG股價繼續暴跌,周二收於3美元。無獨有偶,雷曼申請破產保護的最後時刻,評級的下調也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信用評級,作為投資人、交易對手常用的信用指標,在是次波及整個美國的危機中產生的作用值得業界深思。
一位保險分析師告訴記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不少國際保險公司用信用評級作為一個競爭優勢,利用第三方的評估指標,體現自身的財務可信度。
“作為保險行業未來監管標杆的歐洲Solvency II框架,也被建議運用信用評級作為三大監管支柱之一。不少國內保險公司,把獲取國際信用評級作為挑選交易夥伴及實施出去戰略的重要考量之一。”他說。
是次AIG危機,正凸現了過去不曾被人足够重視的一些問題。
首先,信用評級公司并非先知。評級公司也是基於對現有信息的分析,對未來的可能性作出一定的判斷,在一個相對透明的市場環境下,依據報表數據和數學模型得出的結論同樣受到很多不確定因素的限制。
其次,信用評級公司的觀點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重大變化,幾天或者一周,多達幾個等級的變化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對信用評級應慎用,特別在一些相對長期的業務和投資領域。
最重要的是,該分析師續稱,目前的問題是,市場過度依賴信用評級對投資者、交易對手信心的放大作用。結果,在公司資本雄厚時,評級及評級的提升將有助於獲得一定的競爭優勢,而當公司業務發展遇上困難時,信用評級可能同樣放大這些因素,造成“業務進一步受困,進而引發評級繼續下調,致業務更大幅度受困”的惡性循環。
“例如本次的評級危機,按照AIG自己的估算,每個級別的評級下調,單單信用違約交換一項,就可能給AIG帶來額外的133億美元額外成本或損失。如果進一步的評級下調發生,而引發客戶取消合約風潮,可能直接動搖本身穩定的核心保險業務,完成了從投資風險到系統風險的衍變。這樣的教訓不得不讓我們提起重視。”該分析師坦言。(來源: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