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9日電/南方都市報今天社評說,國家質檢總局17日發佈公告,決定從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類生產企業獲得的國家免檢產品資格,相關企業要立即停止其國家免檢資格的宣傳活動,其生產的產品和印製在包裝上已使用的國家免檢標誌不再有效。昨日,國務院更是明文廢止此一施行了近9年的制度。而在此之前,只要企業符合條件,並經質檢部門三次以上抽檢合格,就能獲得國家免檢稱號,享受眾多便利。
毒奶粉事件發展至今,事態不斷升級,已從最初的三鹿公司擴展到至少22家國產品牌。面對此次食品安全危機,質檢部門不僅要承擔起專業職責,配合處置毒奶粉事件,而且也亟需全面評估現行的質檢模式,以尋找改進的空間。而終止國家免檢制度,則顯示了質檢體系自我審查後的選擇。
《產品質量法》規定,國家對產品質量實行以抽查為主要方式的監督檢查制度,對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工業產品以及消費者、有關組織反映有質量問題的產品進行抽查。對依法進行的產品質量監督檢查,生產者、銷售者不得拒絕。從法律規定來看,並沒有賦予任何產品不接受質量監督的特權。
社評指,作為優惠待遇,國家免檢原是頒發給企業的榮譽。不過,若按照對產品實現全流程、無縫化質檢覆蓋的要求看,這一制度的重大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從本質上講,免檢制度就是放棄質檢,是對質檢體制的重大消解。因為,免檢制度的存在有著苛刻的前提,亦即:企業在解除強制質檢的情況下,必須能堅決地執行高等級的製造標準。可從國情看,這一前提並不充分,或者根本不存在。
從食品安全被侵犯的歷史看,國家免檢產品並不“感激”這一制度優待。盡管國家質檢體系並非只有免檢制度一項,可是後者的遭遇頗具標本意義,從中可以察見整體系統的真實狀況。質檢作為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屏障,應當直面免檢制度之後的空白,努力達成舉一反三的深刻自省,真正地把危機作為思考改良的契機。
誰也無法否認,若要保證食品安全,質檢這道防線不可或缺。因此,檢視質檢制度,堵塞制度化的漏洞是當務之急。每一次食品安全危機,讓民看見質檢的進步才是最緊要的。然而,從國家免檢制度蛻變的事實看,質檢系統的積弊往往不是因制度匱乏造成。
社評表示,除了修訂或完善制度,質檢體系亟待重建它的信譽。在很大程度上講,質檢技術並不是核心問題。就像免檢制度給出的反面教訓那樣,質檢要以誠懇的行動恢複社會對它的信心。例如:要成為能發現隱患的系統,重視最初的質量投訴,給予公質疑以應有的尊重;主動介入食品安全問題,堅持職業操守,而不是任由抽樣數據屈從于利益,免得前後不一或矛盾百出。
客觀地看,從利益格局中脫身,擺脫它們的糾纏和羈絆是恢複質檢合法性的前提條件。如今宣告它的死亡,希望寓示著一個好的開端,並能以此為突破口,痛下決心,振奮綱紀。
社評指出,食品安全不僅僅是質檢的事務,可它卻在職守上首當其沖,沒有任何理由逃避。這可能是感覺最糟糕的時候,卻也最需要正確的質檢制度。良好的建設就從革故鼎新開始,廢止免檢制度是鼓舞消費者信心的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