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軍陸戰隊員叢林戰訓練。(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9月22日電/海量存儲,數據具體到一兵一車;排兵布陣,精確定位於一溝一坎。9月上旬以來,在廣州軍區組織的綜合演練中,某集團軍運用自行研制開發的“作戰力量數據庫”,使人員與裝備的管理、配備實現了從“粗放型”向“精確化”的轉變,大大提高了信息化作戰中指揮員精確用兵、快速用兵的能力。
解放軍報報道,演練前夜,記者踏訪指揮所發現,原來堆積如山的作戰計劃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便攜式電腦。某防空旅旅長黃大軍點擊鼠標,進入“作戰力量數據庫”,一組組數字代碼映入記者眼簾。黃旅長介紹說,這些數字代碼都對應著具體的一個人或一台裝備所有的作戰信息。從形式上看,類似於商品包裝盒上的條形碼,用紅外綫掃描就能讀取所需信息,每一名指戰員的身體素質、性格特點、專業特長,每台裝備及每個部件的戰技性能、維護進度等信息一目了然。
“從狙擊手眼睛對顔色和光強弱的感知度,到雷達液壓油量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都一一記錄在案。”集團軍參謀長張踐介紹說,雖然目前部隊對作戰力量管理使用了計算機系統,但主要信息往往只是停留在編制層面上,并沒有細化到每一個作戰要素。信息化條件下作戰要求指揮員最大限度地熟知每一個作戰要素的效能和狀態。
為此,該集團軍采集了包括官兵“反應能力”、“心理承受力”、“專業素質”等在內的17類數據。同時,運用聲波探傷儀、頻譜分析儀等檢測儀器,使數據采集細致到裝備的每一個螺絲、每一個電阻,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作戰力量數據庫”。
數據一目了然,布陣得心應手。演習中,空襲警報響起,某高炮團團長調出陣地信息輸入電腦,系統顯示的作戰力量部署將三連的高炮與四連的雷達配置在一起。記者心生疑慮:“為什麼不用三連自己的雷達?”原來,作戰數據庫信息顯示,三連雷達天綫出現故障。
同時,測繪數據顯示,三連地域土質堅硬不便構工。“將四連雷達配置在此地剛好。”團長把鼠標指向某高地,“信息欄”顯示該地為沙土地質,便於將雷達構工深藏,從而降低天綫高度,擴大搜索範圍。
演習中,數據庫也在不斷刷新,哪個單位某某戰士“戰傷”、某台裝備出現故障,指揮員都能隨時獲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