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事業需作新努力
多位兩院院士、航天專家認為,中國與航天強國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二是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三是航天科技體系建設。
在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方面,航天專家屠守鍔說,早在多年以前,作為世界航天強國的美國、俄羅斯已完成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我國運載火箭的研制,與航天強國以及歐洲原有差距進一步拉大,甚至過去多年里,一度出現落後於日本、印度之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說,航天技術要發展,運載火箭是基礎,我國研制和發展新型大推力火箭任務迫切。新型火箭預先研制進行多年,有關發動機和大型結構設計取得成績,已經達到了立項要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表示,未來,中國航天事業應瞄准世界先進水平,要實現這一目標,只有盡快研制出新型高可靠性、低成本、無污染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才能滿足未來30年,乃至更長時間國內外市場需要,用來發射不同用途的大型衛星和空間站。
新型運載火箭的主要特點是:大直徑、大運載能力、高可靠性、無污染、易操作。今後10年,美國、日本、歐洲將陸續有此類火箭問世,在新的差距面前,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應急起直追,作出新貢獻。
我國的長征系列火箭雖可基本滿足低、中、高地球軌道不同航天器發射需要,但是,尚無能力發射我國研制的大噸位傳輸詳查衛星和空間站,尚不能滿足國際大噸位商用衛星發射需求。
在專家眼中,我國傳統運載火箭與航天強國主要差距是:直徑小、運載能力小、污染嚴重,可靠性有待提高。國外新型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均達到20噸量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均在10噸量級,其直徑在5米以上。從未來載人航天和登月探測飛行器的需要來說,我國同樣需要研制直徑更大和推力更大的新型火箭,新一代火箭必須在現有基礎上實現創新和突破。
運載火箭的直徑對發射的航天器構造有直接影響,直徑越小受限制越大,我國計劃研制的探月航天器和空間站的構造,受現有火箭芯級直徑的制約很大,迫切需要研制5米直徑的大推力新型火箭。
據本刊記者了解,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目前,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隨著先進的運載火箭的問世,我國與航天強國在這方面的差距有望縮小。
在未來我國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航天專家、兩院院士梁思禮認為,實現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歷史性轉變,我國必須加強空間基礎設施建設。
據梁思禮院士介紹,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即設置在地球外層空間,可為國計民生提供服務和保障的基本的航天系統。這是一個由衛星和地面站組成的“天地一體化星座系統”,主要由地面與空間兩大部分組成。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三大類:即全球定位系統、全球國際衛星通信系統、對地觀測衛星系統。
西方航天戰略家預言:“在21世紀,一個國家對航天能力的依賴,可以和上世紀一個國家對於電力和石油的依賴相比擬。”太空將成為愈來愈重要的關系國家利益的新疆域。
梁思禮認為,加強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最終目標是要建設一個空間和地面一體化的安全可靠的具有多種用途的航天網。這個網絡系統要像鐵路網、公路網、電力網等系統一樣,可以長期穩定不間斷運行,為國家的衆多需求提供必要的服務和保障。由於空間和地面的設施和設備有一定的使用壽命,加之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新設施和新設備不斷湧現,因此,要加強空間基礎建設,必須有計劃地更換和替代空間與地面的設施和設備,保障這一網絡時刻保持正常運行狀態。
梁思禮提出,我國在部分航天領域已走到世界前列,現在,我國應該重視航天基礎設施建設,使之更好地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實用性的航天科研項目有相當可觀的市場,這些市場不僅有國內的,而且有國際的。有了國際和國內市場的支持,航天事業才能突飛猛進。
在航天科技體系建設方面,航天專家認為,中國要成為航天強國,縮短與發達國家的現實差距,需要加大投入。當然,我國的投入,以前和今後都無法與美俄航天投入相比,因此,我們需要用國家有限的資金,努力建設獨立完整的航空科技體系,繼續走具有中國特色航天發展道路。
國家航天部門負責人表示,中國的航天事業,須按照需要發展,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之下,選擇那些為社會所急需的項目攻關和突破。這樣,才更有利於把中國的航天技術水平提高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