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5日電/新華網援引《日本經濟新聞》22日報道,指面對美國金融危機,亞洲各國紛紛轉向刺激內需。
目前,亞洲各國內需增長減速的趨勢增強。各國為抑制通貨膨脹而執行貨幣從緊政策,結果導致個人消費及設備投資等難以增長。一度活躍的房地產投資也達到了極限。在世界擔心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經濟下滑的情況下,依靠內需來支撑經濟增長的格局發生了變化。市場主流的觀點認為,這一地區金融政策的重心將從“抑制物價上漲”轉向“刺激內需與保持經濟增長”。
菲律賓的汽車銷量增長大幅放緩。菲律賓零售業協會理事長利姆說:“消費者推遲購買耐久型消費品,即使購買也不會選擇高檔商品,而是購買中檔商品。”
新加坡7月份的零售銷售額指數比上月下降了1.7%。
造成內需疲軟的最主要原因是通貨膨脹。泰國7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上漲9.2%,達到10年來的最高水平。新加坡的CPI從年初開始一直處於26年來的最高水平。作為物價對策,各國金融當局實行了貨幣從緊政策。但現在,金融政策的重心轉向了刺激內需。
由於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蔓延,世界經濟正面臨景氣衰退的風險。對於嚴重依賴向日美歐出口的亞洲經濟來說,出口增長難以指望的狀況有可能成為負面因素。
曾經有人提出過“脫鈎論”,即亞洲能依靠旺盛的內需支撑經濟增長,不與歐美經濟減速掛鈎。然而,這種論調已經銷聲匿跡,關注內需疲軟問題的亞洲各國出現了調整政策的征兆。
新加坡政府已經將今年經濟增長預測由最初的4%至6%下調到4%至5%。新加坡商業銀行和外資金融機構大多預測:“新加坡政府10月份出台的金融政策將調整貨幣從緊政策。”
時隔6年零7個月,中國人民銀行於本月16日決定降息。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也將在10月份以後降息。
被人們期望能在中國之後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印度和越南,也遭遇了內需增長減速。然而,印越兩國情況與這一地區其他國家不同,通貨膨脹的壓力仍然很大。為此,印度央行自6月份以來已經三次上調利率。而越南央行計劃今年繼續執行貨幣從緊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