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英九的“活路外交”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局限性。 |
中評社訊╱題:台灣“活路外交”與“務實外交”的區別 作者:黃偉偉(上海),東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關係有望進入和平發展期。然而,由歷史原因造成的兩岸結構性矛盾並未得到解決,兩岸關係仍面臨諸多挑戰,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即為一例。為解決台灣“國際空間問題”,李登輝最早提出“務實外交”,陳水扁時期又提出“烽火外交”,其本質與“務實外交”相同,只是更具攻擊性。馬英九新“政府”在檢討“烽火外交”衝撞性與挑釁性的基礎上,提出“活路外交”模式。按照馬英九自己的說法,“活路外交”與“務實外交”“在精神上是前後一貫的,都是以務實主義為原則”,“變的只是採取何種策略”。(1)這些策略的區別體現為如何解讀現實,如何處理兩岸與“外交”的關係。
“活路外交”
重在台灣的生存與發展
(一)“活路外交”的最終目標是確保台灣生存與發展
李登輝時期的“務實外交”最終目標在於“確保台灣主權之完整”,主要是因為當時台灣當局認為“面對大陸威脅”,安全、生存是台灣的根本利益。但這種認知與兩岸現實有明顯差距,結果“務實外交”不僅沒有帶領台灣走出“外交”困境,反而日益被邊緣化。
“活路外交”將“外交政策”的最終目標調整為“確保並提供台灣生存與永續發展之良好環境”。可見,在馬英九“政府”認知中,生存利益與發展利益為重,生存不再是唯一的最高目標,發展才是台灣更高的目標和理想;而生存與發展的良好環境必定是和平的環境,沒有了和平,生存受到威脅,發展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活路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避免衝突,這點在歐鴻鍊的“立法院”報告中也得到強調:“避免引發衝突成為危機管理中最被重視的政策選項,而國際間也更確認‘和平’與‘發展’具有密切的關聯性。這也是國際社會普遍盼望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主要原因。”(2)“活路外交”這一特性減少了衝撞性,也讓具體“外交作為”在生存與發展中求平衡。
(二)“活路外交”強調為經濟發展服務
無論是李登輝的“獨台”路線,還是陳水扁的激進“台獨”,為了彰顯台灣“主權”,內政的最重要任務是“拼政治”,進行“文化台獨”、“法理台獨”等一系列活動;“外交”最重要任務是讓“台灣問題國際化”,彰顯台灣“主權”,如拓展“邦交國”、“加入聯合國”、“加入國際組織”等等。但這種“拼外交”,卻讓台灣的國際形象向負面發展,反而使“台灣在國際的朋友越來越少,獲得的同情也越來越少,越來越邊緣化”。
在政治人物“拼政治”、“拼外交”的同時,台灣的經濟卻停滯不前,從“四小龍”之首掉到尾末;在東亞經濟整合中,台灣也因意識形態原因,自外其中,產業升級面臨困難。當發展利益得不到保障時,只靠“拼政治”、“拼外交”搏生存,無疑是空中樓閣、緣木求魚,民眾面對八年執政無能且貪腐的陳水扁當局已無法忍受。“大選”前,由“巴紐案”引發的台灣“外交”醜聞,更讓民眾感到失望,紛紛聲討“政府”的“烽火外交”、“金援外交”。馬英九的對外政策在此民意基礎上,確立“對內增加國力,對外減少虛耗”的原則,讓“外交”為經濟發展服務。“中華民國外交基本方針”更是明確指出:“當前外交施政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台灣的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在環境”。(3)
“活路外交”的原則是維持現狀
(一)“務實外交”的推行就是試圖改變現狀的過程
“務實外交”有其自身的歷史背景。李登輝執政前,兩岸現狀是同屬“一個中國”,但“漢賊不兩立”。在國際社會中,台灣難以接受“雙重承認”,也無法突破“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國際現實。因此在遭遇一系列“外交”挫折後,李登輝提出“務實外交”,最終目的是維護“主權完整”,一方面製造國際社會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主權”認知,另一方面尋求與大陸對等政治實體的地位。
“務實外交”對“兩岸同屬一中”的現狀形成了極大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重返聯合國”行動,台灣唆使少數“邦交國”在聯合國的發言,極力表達“重返聯合國”的意願;2、拓展台灣“外交”版圖,運用各種手段拉攏“邦交國”,並與“非邦交國”拓展“實質外交”關係;3、利用“元首外交”增加台灣的國際曝光率,使“台灣問題國際化”。為方便在國際上推銷台灣,李登輝、陳水扁還以不停闡述“現狀”內涵為手段,使現狀有利於己,如從“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到“兩岸分裂分治”,到“特殊國與國”、“一邊一國”都是台灣試圖改變現狀的表現。但台灣試圖改變現狀的做法不僅損害了兩岸利益,還威脅到了美國利益,註定得不到支持。在激進“台獨”完全透支了民眾信任及國際同情後,不斷升級的“務實外交”試圖改變現狀,帶來戰爭危險的做法也被擯棄。
(二)“活路外交”以不改變政治現狀為前提
試圖改變現狀的“務實外交”已被證明在國際上行不通,馬英九“政府”也認識到,如果台灣仍以改變政治現狀作為“外交”的主戰場,不僅缺乏相應的綜合實力及國際支持,也會造成兩岸不必要的緊張與衝撞。(4)換句話說“活路外交”是以不改變政治現狀況為前提的,實現兩岸“外交休兵”。“外交休兵”對台灣方面的要求是維持現有“邦交國”,對大陸的要求則是給予台灣一定的“國際空間”。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在“加入聯合國問題”上,馬英九並未像以往“政府”一樣表現出強硬的姿態,而是歷數“加入聯合國”的困難,“除了國際政治現實的阻礙之外,現在又加上一些國內法律上的局限”(“公投”結果的制約),(5)可以努力的還是一些和主權問題關係並不大的專門機構如WHO等。其他“外交”作為中,也多以國際組織為主戰場,如提高參與國際會議官員層級、以適當方式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