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持軌跡如下:9月29日,以均價86.28港元增持14萬股;10月3日,以均價84.06港元增持14萬股;10月6日,以均價78.55港元增持 10.8萬股;10月8日,以均價72.97港元增持4萬股。以上增持後的攤薄每股購入成本72.975港元,涉資291.9萬港元,令其倉持股量增至 93204萬股(40.24%)。受此影響,從10月8日到14日的一周時間內,長江實業股價整體走高,從72.5港元一路漲到81.5港元。
但從市場反應來看,李嘉誠的每次增持,並非每次都催漲了長實的股價。
比如李嘉誠9月29日增持42萬股後的翌日,長江實業收市價86.25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87港元下跌了0.75港元。而之後幾天其股價也處在持續下跌的狀態下。到10月6日,長江實業收盤價僅為78.55港元,較李嘉誠9月29日的購買價已經累計跌幅達8.927%。
盡管李嘉誠對自家資產質量和盈利很有信心,但持續不斷的增持並沒有攤薄其持股成本。合計十多次對長江實業的增持,給李嘉誠帶來了巨大的賬面浮虧。
據統計,自今年4月11日以來,李嘉誠已先後10次斥資5.738億港元買入495.3萬股長江實業,每股平均買入價為115.84港元,而長實截至10月15日的收盤價79港元,此部分浮虧達到1.8億港元。
作為長實大股東,雖然李嘉誠對自己公司很有信心,“越跌越買”的心態表露無遺。但國際投行並不這麼認為。日前,裡昂發表報告認為,受信貸危機加劇拖累地產行業前景,以及樓價租金持續走低影響,長江實業難有機會跑贏大勢,該行對該股持“跑輸大勢頭”評級。
與李嘉誠相反,同樣是長江實業大股東的兩家機構股東卻是紛紛拋售套現。
港交所資料顯示,摩根大通於7月8日減持了254.38萬股長江實業,按照其披露的減持作價103.47港元計算,摩根大通一次套現2.63億港元, 持股比例則從5.1%降低至4.98%。由於持股比例已經下降到無需披露的水平,摩根此後是否有更進一步的拋售行為已經無從而知。
相比而言,德意志銀行就“走”得更幹淨。在今年3月19日,德意志銀行持有5.99%的長江實業股份,在5月16日降至5.93%,而在李嘉誠開始入場增持長實後,德意志銀行突然在6月2日將持股比例大幅降低至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