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普的Olivier Letant表示,即使歐美的企業比起以前更加需要中國的資金,但是,在金融危機面前,中國企業面臨的政治上的困擾將會更加嚴重。
“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時候,發生的主要問題就是盡職調查不足,有一些甚至根本沒有做盡職調查。"路偉律師事務所北京辦事處執行合夥人呂立山表示。
根據呂立山的觀察,中國企業在境外常犯的一個錯誤是,不能適應當地的文化,甚至“曾經有中國企業在印度進行併購時,要求對方使用中外合資企業的合同。”
海外併購:中國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是中國企業進行國際擴張的大好時機,應當積極主動,把握機會。”昨天,在“全球金融動蕩背景下的國際併購投資策略”研討會上,威普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魯傑羅(Ruggero Jenna)認為,一方面中國公司實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來自外部的有利經濟環境和政府支持也是重要因素。
魯傑羅表示,現在國際上對資本的需求越來越大,且有些公司的估值很有吸引力,並且人民幣在升值。“這些都是當前中國公司走出去的好機會。”
但是,魯克斯也分析,中國企業走出去並不完全樂觀,因為一直以來“海外併購成功率低和經驗不足”等諸多問題不容忽視。
根據魯克斯提供的數據,過去五年,中國在德國進行的併購案例中,三分之二的交易在中途結束,併購成功的案例中,只有20%運作比較穩定,80%不太好。
“併購兩年後可以看到運作良好的比例有所增加,但50%的公司依然是運作不好,還有20%岌岌可危,因此可以看到中國公司在併購中的情況並不是很好。”魯克斯告訴記者。
由此,魯克斯認為:“一味注重價格而忽視質量是大部分中國公司在海外併購時犯的錯誤。”同時,中國企業管理層缺乏國際性的經驗;進行了併購業務的中國公司往往把工廠轉移到中國,“這實際上是撤資而不是投資”。
國內的專家也保持謹慎樂觀態度,他們承認金融危機環境下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市場在擴大,但是也認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來自政府層面的問題亟待解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認為,首先是審批程序仍過於繁瑣,時效性差;其次是現行管理體制不適應跨國公司的運營;再次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強;然後是對企業的指導不足;最後是對跨國投資的戰略意義認識不統一,從而導致部門之間的政策不配套。
上述專家們認為,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應區別看待,海爾、華為、聯想等併購成功的案例都有很大差異。而國有企業進行海外併購則面臨一些額外的准入限制。
在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看來,中國企業到歐美市場併購的差距很大,更多企業是到非洲、日韓以及周邊的一些國家,“我認為現在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還是處於起步階段,今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