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8日電/全球消費者在最近12個月面臨經濟放緩的挑戰,持續下行的發展態勢讓消費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然而,尼爾森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信心水平從2006年下半年至今,始終居於平穩。
中國青年報報道,從2008年9月-10月,全球經濟持續下行。尼爾森對52個國家和地區26202名網民的調查顯示,在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走低的情況下,中國消費者信心反而比上半年略有提升,指數達到9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12點。半數以上中國受訪者(56%)對未來12個月的個人財政狀況持樂觀態度。 72%的中國消費者認為,中國目前並沒有進入經濟衰退。而在全球範圍內,僅有37%的消費者持同樣觀點。
無獨有偶,智聯招聘網對6000餘名職場人士的最新調查也發現,八成職場人對自己所在行業保持基本信心。但是,金融風暴也多少影響到了職場人的生活消費。調查結果顯示,47.4%的人減少了娛樂方面的消費,46.1%的人減少了購物,42.6%的人減少了在外吃飯的次數。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者信心則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未來消費需求的趨勢,中國的消費者信心不減,這對中國經濟“保增長”,維持宏觀經濟穩定有重要意義。
尼爾森公司中國區董事長柯瑞斯說,受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不少國家的消費者受到了影響。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過去十年間,中國經濟穩健增長的態勢讓消費者對進一步的發展充滿信心。從中長期發展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長仍保持強勁。
中國經濟穩健增長的態勢和防禦能力的強大,顯然是消費者信心一個最有力的支撑。同時,中國特殊的家庭儲蓄傳統以及中國社會的關係網絡,也與此有著密切的關係。
儲蓄是中國消費者處理閑錢的傳統方式。尼爾森的調查顯示,在中國僅有3%的受訪者表示,除去必要生活花銷,手頭所剩寥寥,是典型的“月光族”。這一比例僅為亞太區平均水平(6%)的一半,而全球“月光族”比例則高達12%。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57%的中國消費者表示將把閑錢存入銀行。
並行不悖的是,儲蓄比例提高並沒有影響到中國消費者的投資意願,42%的受訪者表示會將生活節餘投資在股票、債券和基金上。這一比例為全球第三,僅次於香港地區和印度。
家有儲蓄心不慌。中國家庭的儲蓄傳統就像是家家備了自己的糧倉,即使當年的收成不理想,還能吃老本。所以,經濟寒冬的到來並不會馬上傳導給消費者,也不會馬上改變人們的消費預期。
中國的社會關係網絡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以個人為中心,向外逐漸擴展,從關係最近的家人到親戚、朋友、鄰居、同事,一層層擴展開去。個人社會關係網既像一個同心圓,同時又相互交叉。當個人陷入經濟困境中,親友往往會及時給予援助,如幫著凑點錢,到家臨時住一段,幫著找個臨時性的工作等。一方有難親友支援,廣泛的社會支持使個人不至於陷入孤立境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消費者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老百姓花錢,政府投資更是拉動內需的“速效藥”。11月5日,中國中央政府出台了總額度為4萬億元的兩年經濟振興計劃。這是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中央政府又一次強力投資。短時間內,各地的地方政府紛紛出台本地的經濟刺激計劃,4萬億元政府投資膨脹為10萬億元。一系列宏觀經濟刺激措施無疑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利好消息,也為一段時間內消費需求的穩定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經濟的持續增長仍是消費者的根本心理需求,而對消費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收入。收入不斷增加,居民的消費意願才能持續穩定並有所增長。在經濟形勢下行的情況下,就業保障和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仍是保持消費旺盛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