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嘉樹:兩岸關係顯然已經邁出了“反獨優先”的戰略階段,那麼下一步是否該直接“促統”呢?
|
中評社北京12月2日電/剛剛出版的《中國評論》月刊十二月號發表了著名兩岸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評論月刊學術顧問黃嘉樹的文章,題目是《和平發展與大陸對台戰略的調整》。全文如下:
筆者最近常思考這樣的問題:在和平發展的話題被越來越多的討論時,它意味著大陸的對台戰略發生了甚麼變化?恐怕至少有以下四點:
和平的價值、地位與功能在對台戰略中更加重要
改革開放前,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傾路線指導下,對台戰略是以強調“鬥爭”為主,學界研究的重點是統一問題,對和平問題則基本沒有研究,“和平”只具有儘量減少鬥爭成本的“工具價值”,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日益深切地認識到和平不僅僅是手段,而且在很多場合也是目的。中國對台戰略中的和平觀,也超越了原來只與實現兩岸統一掛鈎的“工具價值”,而具有三種新的價值:
一是和平與中華復興的掛鈎。現在的對台戰略,已經不僅僅從兩岸關係的角度看問題,目標也不限於“統一”這一項,而是把解決台灣問題與實現中華復興聯繫起來考慮,強調在實現中華復興的過程中奠定兩岸統一的基礎,使未來兩岸的統一能成為中華民族進一步騰飛的加力站,而不是讓台灣問題干擾中華復興的大業。除非“台獨”發展到必須用武力壓制的程度,否則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和平統一”的基本國策,盡最大努力防止兩岸中國人的內戰,防止因台灣問題引發中國人的“內耗”而使我們喪失寶貴的戰略機遇期。
二是和平與發展的掛鈎。在改革開放以前和改革開放之後一段時間內,“發展”問題完全不能進入兩岸關係研究者的視野,甚至到本世紀初,在對台領域中使用最多的片語還是“和平統一”,而鮮少提及“和平發展”,直到2006年4月胡錦濤提出“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的主題”之後,這個片語才漸漸在對台部門流行開來。然而,這個變化是遲早要發生的,因為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決定了這是必然趨勢。改革開放導致了中國指導思想上的巨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和“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等政治目標要求和平環境的配合;“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精闢論述指明了中國政策選擇的價值排序;“和平發展”成為中華復興的必由之路!而兩岸關係的發展當然應當是這條道路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例外,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與中國選擇和平發展的道路是相輔相成的。
胡錦濤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重申“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他指出:和平發展之路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戰略抉擇。解決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需要和平的周邊環境與和平的兩岸關係。和平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基本前提,失去和平,不僅難以繼續進行經濟建設,曾經獲得的發展成就也將毀於一旦,沒有和平,談不上任何意義的發展。而發展又是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不論最後是以和平方式還是以非和平方式,都要靠發展積蓄實力。不管經濟還是政治意義上的發展,都關係到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繁榮,是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重要基礎。
因此,力爭兩岸關係的長期和平與穩定,對維護和延長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整體上的和平發展進程同時也是消融“台獨”分裂勢力的重要進程。
三是和平與中國的國際戰略的掛鈎。改革開放使中國日益快速地融入現存的世界體系,中國走向世界,世界擁抱中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必須更在意國際社會的反應。而國際社會對台灣問題的意向如果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就是 “維持現狀”與“和平解決”這八個字。胡錦濤主持中央領導工作以後,在前任強調“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並強調“和諧”的概念,推動在國際上建構和諧世界,在國內建設和諧社會,與之相應則是在兩岸推動和平發展。在這裏,中國對台灣問題的思考,已經不僅僅是如何處理內政問題這一個層面,還包括如何處理大國關係、如何在中國日趨強大的進程中向世界特別是周邊鄰國展現中國的形象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