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報道很值得重視:一位接近法國高層的人士認為,有兩大因素促使薩科齊做出會見達賴的決定:一是目前總統身邊有一批立場接近美國新保守主義思潮的政治家在推波助瀾。法國左翼社會黨前外長維德里納在不久前曾表示,就在美國新保守主義分崩離析的時候,法國新保守主義卻仍然“興旺發達”。這股勢力從意識形態出發,強烈敵視和反對中國。他們認為,在國際金融危機強烈衝擊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背景下,特別是在美國處於政權交接的空白點時,西方總要有人出面來制約一下“競爭者”中國。二是薩科齊曾一再說他將在年內會見達賴,並認為他“有權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會見任何人”。薩科齊事實上已經將此事變成了涉及他個人面子的問題。另外有消息說,法國第一夫人一直在推動薩科齊會見達賴。特別是在8月份布呂妮以總統夫人身份代表薩科齊總統會見達賴後,就一直在遊說薩科齊痛下決心。在這種個人色彩很濃的情況下,理性就退避三舍了。
由此可知,一是客觀因素在起作用,二是主觀因素在起作用。在客觀因素方面,法國的政治思潮在變化。在主觀因素方面,薩科齊個人政治野心在膨脹。
薩科齊與達賴會面的半個小時,極有可能表明中法關係開始進入摩擦期,這是第四個階段。中法關係低潮期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危害與麻煩呢?
一,中國領導人與薩科齊的互信基礎受到嚴重損害,中國與法國的關係將進入摩擦期。薩科齊與達賴會面使他成為唯一一個以歐盟輪值主席國元首身份會見達賴的歐洲領導人,開創了一個惡劣的先例。中國對此絕對不會原諒的。法國《解放報》用兩版的篇幅刊登文章,批評薩科齊是個“搖擺不定的人”。文章說,“薩科齊現在在北京的眼裡已經是一錢不值”。這樣的分析絕對是準確的。
二,中法經貿關係嚴重受損,並將產生實質的影響。在達賴、薩科奇會面前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4日表示,中法關係能否取得進展,取決於法方的抉擇。劉建超並警告說,中法經貿合作是建立在互利基礎上的,希望法方為中法各領域合作創造良好條件,以免影響中法關係的長遠發展。 對於中國外交部的回應,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稱,中國已提高對法國警告的語調,“他們(中國)第一次非常明確的威脅正在考慮(對法國)經濟制裁”。我們也認為,不可排除中法貿易受到嚴重衝擊的可能性。
三,中歐關係也不可避免受到牽連,儘管中國絕對不願意這樣做,但是形勢所迫,又不得不做。如因為薩科奇堅持不改變與達賴喇嘛會晤的行程,中國在“第十一屆歐中高峰會”召開的前幾天,於11月27日宣布推遲“歐中高峰會”。我們相信,過一段時間之後,中國會努力做好與歐洲其他國家的互動工作,保持中歐關係的穩定,促進發展。但是,中國絕對不會犧牲主權來打交道的,這是任何歐洲國家都清楚的。
中法關係的第四個階段,即摩擦期階段,到底為時會有多久,摩擦性質會有多重,我們很難預測,但是,絕對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消失。有報導稱,“德國總理會見達賴喇嘛受到中國冷遇長達半年,法國總統面前也有一段長長的高坡要攀登”。如果薩科奇堅持謬誤的對華政策不改變,中法兩國關係不可能很快改善。
當然,儘管我們認為中法關係已經入摩擦期,但是我們不悲觀。中法兩國在國際安全觀和國際秩序觀方面有著相同的看法,相同基礎,相同作用,兩國合作利大於弊。中法關係可以高低起伏,但是絕對不僅可能被個別政客拖到死胡同的。
我們期待中法關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階段早日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