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軍國產051C級115號導彈驅逐艦。(資料圖) |
|
新加坡自行制造的可畏級堅定號導彈護衛艦。(資料圖)
|
新加坡《海峽時報》12月2日文章,題:堅定的決心(作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理查德•比青格)
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力爭在武器研發和生產上實現自給自足。中國也因此打造了亞洲最大的軍工聯合體。
中國有1000多家國營國防工業企業,擁有員工300多萬人,其中包括30多萬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够生產全套武器裝備的國家。中國生產的武器範圍廣泛,從輕武器到裝甲車、戰鬥機、軍艦和潛艇,再到核武器和洲際彈道導彈,應有盡有。
然而,盡管中國的軍工綜合企業雄心勃勃,但在很大程度上卻無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就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國防企業在技術上還屬於世界上最落後的行列,大多數本土研制的武器系統至少要比西方落後15至20年。
此外,中國幾十年來為實現中國軍工企業現代化所做的努力似乎也收效甚微。中國人民解放軍仍嚴重依賴外國供應商,尤其是俄羅斯,為其供應一些最先進的武器。
但短短幾年時間,情況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世紀之交開始,中國開始生產出一些在質量和性能上都頗具競爭力的新型武器。這些武器包括殲-10戰鬥機、“宋”級常規潛艇、052C型導彈驅逐艦、HQ-9遠程地對空導彈,還有幾套彈道導彈系統。
中國是如何扭轉其國防工業發展劣勢的?當然,上面提到的許多武器系統已經研發了20多年的時間,所以它們按計劃就要在這個10年內投入生產。但是,單憑這個事實還無法解釋最近的武器生產活動擴大和加速。答案似乎在於幾個因素的偶然結合。
首先,經過幾十年起步失誤和斷斷續續的發展後,北京似乎終於找到了一個改革和重振其軍工企業的正確模式。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北京啓動了幾項計劃,目的是為其軍工行業注入一種以市場為主導的思路,其中包括引進西方的管理技術、再次強調質量控制、對采購和項目管理實行更嚴格的監管等。
中國還努力對其龐大的軍工企業進行合理化改革。中國甚至引入競爭,將龐大的國防企業分散成規模更小的、更具有競爭力的公司,尤其是在航空和造船行業。
此外,中國還積極推行一種軍民兩用的研究和技術戰略,強調開發先進的民用技術,并用這種技術來生產國防產品。過去10年中,北京一直努力擴大中國軍工聯合體和民用高科技行業之間的聯系和協作,而這似乎產生了效果。
中國的軍工綜合企業現在比以往更適於吸收、利用先進的國防技術,并將之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最近幾年,北京已經極大地減少了從俄羅斯購買武器。這表明,中國正一步步實現其長期以來珍視的目標——武器采購上的自給自足。當然,中國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部分武器仍然陳舊過時。此外,說到軍事技術,西方——甚至包括新加坡這樣的一些更小的國家——仍然領先於中國。(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