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21日電/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說,中國大陸居“世界工廠”的地位,在全球貿易鏈屬於下端,遂在面對衰退時出現時間差的延遲效應。第三季結束,中國大陸仍有百分之九的成長率,雖較去年同期已下跌了二點九個百分點,但仍算表現不惡,因而一度曾有“靠中國救世界”之論。
但此種時間差的延遲效應,終於從十月起消失;衰退的壓力已經顯現,消費及稅收甚至出現零點六和零點三的負成長。十一月,下滑更形加速,進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九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即衰退百分之二點二,較上年同期減緩百分之廿四,稅收則劇減九個百分點。連帶所及,十一月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也大幅衰退百分之卅八點五。
社論說,對二○○九年大陸經濟成長的預測,世銀已由九點二下修到七點五,各公私評估機構里最悲觀的估計則到二。這也是北京官方推出二年四兆人民幣擴大經建方案,以及利率匯率“雙率雙降”的原因;北京最高階層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是針對急凍而開,也以“擴大內需,保持成長”為最高原則,而“保八”則無疑是最低目標。
然而,大陸的拚經濟,基本形勢仍屬樂觀。大陸金融體系正常,壞帳率百分之六,家庭債務僅佔GDP的百分之十三;由於高儲蓄,有相當的內需消費空間,只要增加平價住宅的供應和降低自備款,房市成交量自可預期。目前大陸勞力密集產業大幅萎縮,但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如機具設備出口仍增加二十個百分點;顯示出這波動盪對大陸產業升級已成了重要的契機。如何掌握“創造性的破壞”,加速自我調整,正考驗著大陸領導階層的能力。這次危機快而猛,已使北京當局警惕到,由於過去高檔投資過多,低檔投資不足,加上貧富差距擴大,使得中間層缺乏消費機會,才造成大陸消費只佔GDP的百分之卅八,無法藉消費來緩衝衰退;因此,縮短所得差距,平衡城鄉不均,增加中間層耐久財的消費,都已被列為重點。拚經濟的同時也致力於社會重建,已成了大陸未來工作的方針。
目前中國大陸的經濟策略已定,為了劍及屨及,中央最高層已開始建立經濟數據及市場情況的每日彙報,俾強化調控的時間性和機動性。面對大陸的經濟策略全面展開,伴隨著兩岸貿易大幅衰退,其實台灣也到了必須以更全面也更積極的態度,來重新規劃未來兩岸經貿合作互動的時候了。
長期以來,台灣對大陸的經貿政策,始終缺乏一整套的完整策略思維,因此一種無序的、民間先行的、隱含著分工觀念的產業輸出即告形成;到了今天,隨著大陸的成長,台灣官方的兩岸經濟策略則是“分一杯羹主義”。陸客觀光,是要分大陸出國觀光“一杯羹”;期望陸資進入房市股市及教育市場,同樣也是分“一杯羹”。這種無序的經貿模式,至少已顯露出來的後遺症是:
一、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成長及漸進的產業升級,許多勞力密集的台商企業已空間日窄。台灣官方最近所謂的鼓勵台商回流,其實也只是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意義。將來隨著兩岸分工差距的快速縮短,過去那種互動模式的利基將更趨狹窄,這對台灣的機會空間必將大為壓縮。二、只是企圖分一杯羹的經濟思維,隨著大陸的緊縮,以及資金往內需方向調動,其效果皆將不如預期。陸客來台觀光即是例證。
社論說,也正因此,在這個全球及中國大陸已因經濟衰退而展開重整的時刻,其實也到了台灣應對兩岸經貿做出更大策略調整的時候了。
其一,台灣必須更加積極而全方位的參與到大陸的經濟重整過程中,特別是對新數位產業的開發、文化創意產業的建立、生技產業的推展等具有未來性的產業,兩岸更需強化合作,創造雙贏局面。
其二,中國大陸經由內需市場的擴大,其實已對台灣目前過於擁擠的各種內需服務業提供了更多機會。加以兩岸直航實施,兩岸一日生活圈形成,已意味著這部分的互動已有了重大利基。
其三,兩岸經貿,現階段其實早已應由“開放”而進入“統整”的階段,勢已臻此,必須更有前瞻性的規劃,如“亞太平台”。或許正在舉行的兩岸“國共經濟文化論壇”對此應展開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