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歐洲對華關係為什麼忽冷忽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22 11:18:58  


  中評社北京12月22日電/隨著公認的“親美派”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國際舞臺上亮相,法德領導人在歐中經貿、法德國內社會、政治因素及國際關係和國際形勢中努力找平衡,這些因素都放大了中歐關係中的競爭性、複雜性和長期性,歐洲對華政策今年以來因此頻頻傳出不和諧音。而每次到“寒氣逼人”之時,又會吹來些許暖風。這忽冷忽熱之間,究竟暗藏多少“玄機”? 

  中歐關係“經濟基礎”怎麼樣 

  據新華網文章說,自2004年5月起,歐盟超過了日本和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據歐方統計,歐盟從中國的進口不僅減輕了歐元區的通脹壓力,而且為歐盟每個家庭每年節約300歐元。據中方統計,2005年,中國從歐盟的進口為歐盟創造了150萬個就業崗位。 

  薩科齊2007年11月首次訪華就獲得了超過200億歐元的合同訂單,遠超對中國持強硬態度的默克爾同年8月訪華成績,這使得德國商界垂涎、政界分化。《德國金融時報》甚至在頭版打上了“德國工業界要求默克爾向中國低頭”的標題。當德國聯邦議院有議員要求用禁運中國貨物在“西藏問題”上對華施壓時,立即遭到了國內經濟界的一片反對。可見,中國經濟的發展及中歐貿易的擴大,讓歐洲國家領導層看到了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的現實意義。 

  不過,伴隨著中歐雙邊貿易額的大幅增長,雙方的經貿關係也進入了問題多發期,經貿關係中日漸增多的競爭性因素不僅殃及雙邊經貿,也給雙方的政治合作投下陰影。 

  2007年10月,就在默克爾訪問印度前幾天,她所在的聯盟黨議會黨團出臺了新亞洲戰略,建議“德國要增強與印度、日本、澳大利亞等民主國家的關係”,同時要“聯合歐美和亞洲的民主國家來遏制中國崛起所造成的威脅”。 

  默克爾作為歐洲新生代領導人的“領頭羊”之一,其外交政策也會對歐洲其他國家產生作用。薩科齊上任後首次訪華時,多次就人民幣匯率問題與中方進行討論,他也成為首位在此問題上對華施壓的歐洲國家領導人。 

  歐洲“人權”外交內因在哪 

  細心的人會發現,今年歐洲大國對華政策中,“人權”和“價值觀”因素愈來愈濃。“人權”成為這些國家向中國施壓的籌碼,可謂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且它更是歐洲大國領導人政治妥協、轉移國內輿論壓力的工具。 

  拿德國來說,國內經濟經過多年發展已處於一個停滯階段,民眾生活水準相對下降,與此同時新崛起國家的產品卻大量流入。德國又是個工業出口大國,對來自中國的挑戰更加敏感。政治家沒有迅速推動經濟發展的好辦法,將批評目標對準新崛起國家就成了平息民眾怨氣的捷徑。默克爾會見達賴就是這樣背景下的一個產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