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朱惠良。(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12月27日電(記者 倪鴻祥專訪)兩岸故宮博物院分隔60年,終於有機會加強交流合作。台北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朱惠良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兩岸故宮將先合作學術研究,北京故宮正副院長明年3月訪台,明年10月先安排清朝雍正皇帝的文物來台展出。
有關台北故宮文物出借海外展覽,朱惠良指出,台北故宮的文物受邀到海外展出,對方一定要有法律保護條文,即“司法免扣押”條款,因此她期待有朝一日,台北故宮的文物,也能重返北京故宮借展。
朱惠良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研究所博士,曾在台北故宮服務長達19年,後來出任觀光局中國書法史講員,是標準的老台北故宮人。朱惠良也曾代表新黨當選兩屆“立委”、台北藝術大學專任副教授,以及台北縣文化局長。今年9月,她告別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專任副教授教職,重返闊別多年的台北故宮,負責展覽業務,洽談兩岸文物交流事宜。
朱惠良表示,兩岸故宮正式接觸,緣起於台北縣、市一起合作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在台灣舉行文化論壇,然後到北京舉辦國際文化創業產業博覽會。由於馬英九主張兩岸文化交流,且博物館屬於文化產業的一環,因此馬英九今年520執政後,台北市邀請台北故宮在北京文創產業博覽會設了一個攤位,才有機會與北京故宮進行接觸。
對於兩岸故宮收藏品的差別,朱惠良認為正好具有互補性,各有特色。台北故宮主要收藏清朝中葉以前中小件、最精彩的古物;北京故宮收藏主要是盛清時期及後來出土的文物,大型寶物,西洋進貢品,或是宮廷陳列寶物、日常生活用品,清庭皇室的戲服,尤其是北京故宮的西洋鐘錶館,十分可觀。
朱惠良指出,還有一些宮廷的精緻文物,在清朝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時期,以及軍閥割據、北伐抗戰時期遭到搶掠搜括。這件文物對中國書法史十分重要,因為“戰國時代”的篆文,多半是刻在鐘鼎器皿之上,但這件文物,卻是用毛筆把篆文寫在一片絲帛上,字的旁邊還繪有一些“山海經”所記載的怪獸圖,十分稀有可貴,流落在外感到惋惜。近年來,北京故宮陸續到海外蒐購流落在外的文物,令她感到欣慰。
朱惠良表示,雖然台北故宮文物短期內無法登陸, 但北京故宮方面也了解這個情況,因此她12月中旬到大陸與北京故宮副院長李文儒洽談時,雙方談定北京故宮院長或副院長,明年3月帶隊來台訪問,討論未來短中長期的合作計劃。明年1月,則是文創博覽會的藝文人士先來台訪問。
朱惠良表示,兩岸文物交流,北京故宮會先出借雍正皇帝的書畫、文物,於明年10月來台北故宮展覽,然後兩岸也會合作進行學術研究、發表文章、共製展覽目錄,一起舉行學術討論會、舉辦聯合論壇、聯展。大陸方面只要積極立法,落實法律保障,雙方達成互信基礎,也許在3到5年之間,台北故宮的文物,就能到北京故宮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