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9日電/日前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透露,所生產的乳制品被檢出含三聚氰胺的22家企業願意主動承擔責任,對29萬多名確診患兒給予一次性現金賠償。同時,這22家奶企還共同建立醫療賠償基金,以備報銷患兒後遺症的治療費用。時近年底終獲上述消息,雖有些遲到,亦令人欣慰。有關各方能自領責任,實在是打開“三聚氰胺門”困局的鑰匙。
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當初的“三聚氰胺門”,使政府和乳制品行業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被動。痛定思痛,政府必須重振公衆對食品公共衛生監管的信心,行業必須重振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此後,政府重拳出擊,問責有關負責人並出台專門的乳制品管理條例,實行“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監管;各乳制品企業也在努力地重整奶源與質量控制,強化市場宣傳。
與此同時,對結石患兒的賠償問題,一段時間以來信息卻不多。但圍繞這一問題的常識是:流沙之上不可能建立牢固的新城,不收拾好殘局就難以輕裝再發。更何況,食品行業是“良心行業”,靠的是信任度,如果有關各方不真正付諸勇氣妥善解決患者的賠償,監管承諾和質量承諾都將因抽空責任和良知,難以獲得公衆的諒解與認可。
在此次賠償安排中,由乳制品行業組織出面應對受害者,顯然是可取的策略。乳制品企業受到的這次集體重創,決不是靠各自努力就能自求多福的,畢竟,在消費者心目中一度轟然倒地的,不只是少數幾家企業品牌而幾乎是整個行業的信譽。欲扳回這一被動局面,由行業組織出手正當其職。然而據報道,該項籌集資金行動是由相關政府部門牽頭的,按照死亡兒童和患兒數量計算賠償金下發到各省,各省再分配到相關責任企業,並非行業協會一手操作。從轉變政府職能、減少主事者公權力尋租機會、培育企業生命力等角度看,由行業協會進行組織、政府對此監管,似乎更好一些。
據悉,在約40億元的涉及金額中,26億元的檢查費用由政府負擔,其餘資金由相關問題企業負擔。這一安排解除了人們此前關於“政府為問題奶粉全額埋單”的擔憂,也體現了政府對其相關責任的擔當。畢竟,問題奶粉為患,不僅是企業無良,亦有質監部門失察之責,不論是從公共衛生監管制度失靈,還是從應急處理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角度講,政府作為共同責任主體承擔有關費用,也屬必要,體現了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
不過,三鹿集團在負債超過2億元的情況下,還能借款9億多元用於支付患病嬰幼兒的治療和賠償費用,這一超出借款常規的背後,當地政府顯然如其所言,“積極協調給予保證”。在這裡,有關政府部門應把這種連帶責任,當作事件的代價和教訓,予以反思和記取。
當然,29萬多名結石寶寶,不同的症狀與期待,必將帶來不同的訴求,一攬子賠償方案可能只是提供了好的總體布局,為司法解決問題奶粉賠償案提供了底數。儘管我們尚不知道賠償的細則,根據“排斥司法介入的約定無效”的法律準則,此次賠償方案,並不能被誤認為阻塞了司法解決之路。從更大意義上講,只有一手拓寬糾紛解決渠道,一手暢開司法之門,為受害者提供多樣化的矛盾解決方式,才能使各方盡快走出此事件給社會帶來的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