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林:關注就業,是因為就業雖然涉及到的是勞動力人口這部分人,但是它對社會生活影響比較大。就業和經濟是聯繫在一起的,經濟增長快,對就業的拉動力量也就比較大。但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技術水平的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也在降低,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能帶動的就業人數在持續減少。我國勞動力人口多,就業壓力大,不能一味地強調用技術替代勞動,要多發展效益好、污染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第三產業比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多,但至今我國的增長方式還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來推動。
關於農民收入,十幾年前我們就在強調要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但讓農民普遍富裕起來的確非常困難。這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的一個坎。現代化有各種指標,但農民普遍富裕起來,是一個標誌性的指標。我們已經實行了取消農業稅、糧食直接補貼、種子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措施,但恐怕還是要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兼業機會,使更多的農民能夠從土地以外的工作獲得收入,這麼多農民在這麼點土地上討生活,是難以普遍富裕起來的。
中國青年報:在最新發佈的2009年《社會藍皮書》中,哪個數據最令您感到意外呢?
李培林:失業率。當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佈的城鎮就業登記失業率是4%左右,但是我們2008年全國調查出來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是9.6%,這就有些差異了。
實際上,這十幾年來,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城鎮調查失業率一直是有差異的,通常是後者高於前者。當就業市場相對平穩時,這兩個數據接近,就業形勢不好時,兩個數據就會有較大差距。因為我們的失業保險不是覆蓋全部城鎮職工的,比如沒有參加失業保險的農民工,失業後就難以被統計在內。這次城鎮調查失業率遠高於城鎮登記失業率,說明就業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另外就是農民收入的增長沒有較大幅度下降。我原來以為隨著城鎮收入的下降,農民收入也會有一個較大幅度的下降。但現在來看,農民收入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少。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因為2008年是個特大豐收年,二是因為農業生產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
這次國際金融風暴對我國經濟景氣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經濟景氣對企業利潤和就業的影響,可能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率下降的最大影響因素。這種下降最顯著的影響,就是對失業人員、農民工返鄉人員、企業減薪放假人員的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影響。對這些人,應當有一些特殊的扶持幫助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