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6日電/中國時報文章說,從空炸加沙,繼之以地面部隊入侵,以色列的軍事攻擊,被許多人評為“徒勞無功”,注定要重蹈二○○六年黎南戰爭覆轍,但其實以色列有三個層面的目的。
其一是,削弱哈馬斯,扶持阿巴斯;哈馬斯每日三百起的火箭攻擊,對以色列是有安全威脅的,十二月底結束的停火六個月期間,以色列擔心哈馬斯趁機整補,未來的攻擊會更猛烈,所以必須一鼓作氣消滅火箭裝配廠、軍火庫,殲滅哈馬斯的領導人與精銳部隊。
八天的空中轟炸後,哈馬斯雖仍能以每日四十起火箭反擊,這並不顯示攻擊沒效,相反的,以色列在國際上藉此宣傳不得不採取軍事對策,而且正當化地面部隊越境─這是軍事行動的第二步。
軍事上很清楚,只有靠地面部隊進駐才能真正削弱哈馬斯;以色列參謀本部打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重新占領加沙,甚至久留加沙,等到情況穩定,就要撤軍,由溫和阿拉伯國家組成維持和平部隊,扶持巴解主席阿巴斯統一加沙與西岸,作為可以締結長遠和約的以色列友邦,也正符合美國總統布希推動的“兩邦”解決方案。
第二層目的是,打擊伊朗,拉住美國;哈馬斯不足懼,黎南的真主黨也容易對付,以色列真正擔心的是背後支持它們,有核武潛力的伊朗;尤其未來火箭口徑加大,有攜帶小型彈頭的可能,或者自殺式的汽車核彈。只要與伊朗的關係一天不切斷,以色列的核彈夢魘就一直縈繞不去。
布希政府也有同樣的憂慮,國際曾盛傳,在美國總統選舉過後,新總統就職前,美國會“縱放”(unleash)以色列對伊朗核彈設施做外科手術式的轟炸,結果最後不是伊朗,目標轉到了伊朗支持的哈馬斯。
以色列真正擔心的,是即將上任的美國新政府;歐巴馬原本對以巴問題有不同於過去兩黨政府的新思維,聲稱要將哈馬斯納入未來和談,但以色列藉著衝突暴露出哈馬斯“恐怖團體的手段與本質”,令美國新政府更加謹慎,換句話說,以色列要把歐巴馬政府“拖回”中東政治的舊框架。
第三層用心是,回應民意,選舉較勁;以色列目前百分之五十民意壓倒性支持“教訓”哈馬斯,只有百分之二十反對,連和平團體都不敢呼籲停火,怕惹眾怒,政客觀察到民氣動向,所以才甘冒風險。說是政治風險一點都不誇張,以色列國防軍過去戰無不勝,但自從黎南戰爭灰頭土臉敗回,連參謀總長與國防部長都遭到瀆職調查,要發動戰爭是如履薄冰的。
決定出兵的人,反倒是已因獻金醜聞辭職待命的總理歐默特,他沒有甚麼好損失的。執政黨的總理候選人、外長列芙妮,希望展現比保守黨更強硬,執政聯盟中的小黨領袖巴拉克擔任國防部長,於公於私都希望得勝,而在野的保守黨黨魁納坦雅胡,更不能在此關頭,變成和平派,於是國會選舉前,一片喊打聲,政策沒有回頭餘地。
以上的考慮是基於樂觀的假設,而這些都是不成立的:
以軍一旦開始地面行動,就會有傷亡,而且是大量傷亡。哈馬斯在加沙經營多年,城鎮底下隧道網密布,即使占領了地面,地下仍是哈馬斯所控制,這就是以軍迄今僅在城鎮外圍的原因。
其次,阿巴斯不可能做傀儡,如果他“乘著以軍坦克進加沙”,聲名即毀於一旦,而巴勒斯坦人是一體的,西岸已經開始示威遊行支持加沙的兄弟們,阿巴斯在民眾壓力下,也只好在空炸開始後,宣布退出由美以發起的和平談判。
最後,一般預估,以色列撤軍的最後期限是美國總統就職前的一月廿日,好做人情給新總統,但以巴衝突是所有中東衝突的根源,歐巴馬如果要與布希不同,就不能讓過去幾十年的模式決定了自己的“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