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中國國務院宣布十項刺激經濟措施,未來兩年共計投入4萬億人民幣擴大投資拉動內需。 |
中評社香港1月16日電(記者 霍文蕙編譯報道)眾所周知,上年9月中旬起,全球金融體系遭逢大劫,雷曼兄弟破產讓信貸緊縮迅速演變成一場全球性的金融災難,國際金融體系近乎崩潰。為拯救全球經濟,各國即時推出一攬子緊急救援計劃及宣佈將大舉刺激經濟。可是,事實告訴我們,他們都失敗了。全球,尤其是中國,他們必須有更多的措施推出。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刊文說,全球工業現正處於危機邊緣,世界各地的工廠產量大幅下降。美國工業9月至11月的產量比6月至8月下降近16%。同期,日本下降了21%、德國下降15%,某些新興經濟體系情況更糟。韓國下趺了近25%,衝擊比十年前的金融危機更大。
根據這些數據與暗淡的製造業訂單數字,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認為,去年9月至11月的全球製造業總產量可能下降近20%。當中,汽車產業所受的衝擊最為嚴重,計算機芯片等工業的生產也大幅下趺。基於貿易流動,過去十年產量增長速度的國家,也須面臨產量下降的結果。德國去年出口以近年最快速下降,台灣出口也下降了42%,就連中國的出口在經過多年的兩位數增長後去年也難逃產量下降的命運。
文章說,金融危機所引起的信貸緊縮問題已對全球經濟體系帶來嚴重損害。歐洲上年度第四季產量迅速下降,速度逼近英國與美國。工業產量下降,對倚賴出口的經濟體系影響甚深,而且,這些國家的國內需求大部份也沒有跡象表示正在加強,藉以補償出口減少帶來的損失。當然,情況也有例外,在一些在對外貿易上仍有盈餘的國家,尤其是中國,情況可能相反。與出口相比,中國的進口量下降速度更快,以致這幾個月中國的貿易盈餘仍然持續上升。
把這些因素加起來,全球經濟前景似乎很暗淡。工業生產量急劇下降將導致大量工人失業及產量需求下降,讓工業更為疲弱。在美國,前景也同樣不明朗,尤其是美國過往兩年,大約四分之三的產量增長也是來自淨出口。
當強國經濟不斷增長時,中國的貿易順差仿如一個避雷針;但在全球失業率持續上升、經濟下滑時,中國是危還是機?
文章說,為了減輕風險,中國政府需要採取更多的行動來拉動內需。可是,兩個月前中國推出的刺激經濟措施卻似乎速度太慢,成效不足。大部分在上年11月宣佈的基礎設施方案,也不可能維持到今年年底。要讓中國在金融危機中“化險為夷”,中國必須再推出更多措施、注入更大量資金,讓中國從“避雷針”演變成穩定世界經濟的“定海神針”。
文章認為,目前而言,美國的刺激經濟措施應是全球最大和最快,可是成效同樣並不顯著。因此,其他國家仍然需要做更多,方可讓全球經濟得以復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