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苗告訴記者,作為上市不久的建設銀行來說,美國銀行給建設銀行帶來了很多先進的管理經驗,使建行在過去三年裡專業化、精細化管理水平上了一個台階,無論是在風險控制還是在電子銀行、零售銀行等方面,雙方的合作都是碩果累累。特別在零售網點轉型,實施標准化、流程化、優質化的營銷服務方面,明顯提高了服務效率,有效緩解了客戶排隊問題。目前建行已有11400多個零售網點完成轉型,占全部網點的86%,網點日均產品銷售量提高67%,客戶等候時間平均下降39%。
胡昌苗:“另外我們跟境外的戰略投資者合作,搞的針對小企業的信貸工廠,大大的簡化了這種信貸的審批的流程,為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無論是效率還是質量都有了明顯的提升。”
2008年第三季度建設銀行的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建設銀行經營收入達1995億多元,同比增長25%以上;實現淨利潤842億多元,同比增長47%多,截至2008年9月30日,建設銀行年化加權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接近25%,淨利息收益率為3.3%,分別較上年同期提高2.81和0.15個百分點。減值准備對不良貸款比率為119%,同比提高22.4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僅為2.17%,同比下降0.66個百分點,達到國際水平。
宋逢明:“就是給股東的回報收益,投資回報25%,應該說這是一個相當好的水平,在國內大銀行,五大銀行當中是最大的,淨利潤同比增長48%,這個增長幅度在國際上是罕見的。”
也就是在這個季度,美國銀行不顧金融危機,還兩度逆勢增持建設銀行250多億股H股股份,使持有建行的股份達到447億股,成為匯金公司之外的第二大股東。
盡管經過這次減持後,美國銀行對建行的持股比例從19.1%降至16.6%,但它仍然保留了建設銀行第二大股東的位置,并沒有影響它作為戰略投資者的地位,對建行的運營也不會產生任何實質影響,然而,很多投資者關心的是,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會在短時間內消除,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銀行還會不會采取進一步的減持行動?
申家寧:“有分析人士預測,應該不至於出現集中性大規模出逃的情況,有分析指出,美國銀行確實存在分批次減持的可能,也不排除中行工行等的戰略投資者紛紛效仿美國銀行,拋售到期股份,但是這主要也是出於這些戰略投資者自身流動性的緊張,而不是因為擔心中國銀行業的前景,有分析指出,中國銀行業的真正價值還遠遠沒有充分體現出來,投資於中國的銀行,與投資於歐美市場相比,要劃算得多。”
宋逢明:“美國銀行通過入股建行來進入中國市場,我想他這個戰略他是不會輕易改變,而且美國銀行的發言人也已經表示,美國銀行將會長期的戰略性的持有建行的股份,不會輕易的大規模的減持,所以我覺得這一點上面是不會有問題的。”
宋逢明分析認為,美國銀行現階段仍將保持建設銀行戰略投資者的地位,無論是從持股建行所獲分紅還是投資收益角度來看,美國銀行大規模拋售建行股份的可能性不大。美國銀行在減持部分建行股份時承諾,在未來3個月內不再出售其所持有的建行股份。而根據2005年雙方所簽署的戰略協議和投資協議,美國銀行持有建設銀行股份低於5%,則有可能終止戰略協議。因此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即使3個月後,美國銀行減持建設銀行股份,其持股比例也不能低於5%,而建設銀行的另一家戰略投資者淡馬錫,多次向建行表示長期合作的意願,也不會減持。
宋逢明:“現在說句話,全世界都看著中國的,都指著中國的,如果我們國內的經濟發展得很好,美國銀行他幹嗎要減持,他到別的地方賺不到錢,他在中國能賺到錢他幹嗎要減持?”
半小時觀察:價值才是硬道理
近期關於境外戰略投資者減持中資銀行股份的消息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前幾年它們紛紛參股中資銀行,看好的不僅是這些銀行,更看好中國的市場。而現在他們的表現卻和當初的態度背道而馳,這難免會引發種種猜測。是不是中國的經濟前景堪憂?減持大潮會不會愈演愈烈?
通過我們的調查不難看出,它們的這些舉動,更多來自於自救的需要。金融危機當頭,對手頭的資產做一番重整,這是國際通行的慣例,也是市場的要求。只是眼看著全球市場的金融股整體價格走低,還不得不賣掉下金蛋的母雞,中間的滋味對這些境外投資者來說,想必并不好受。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拋出的大單在市場上并不缺少接盤者,這就足以證明,中資銀行的資產不是燙手的山芋,發展前景依然被看好。
撤資事件短短十幾天來的變化并不讓人詫異,當初風波驟起,現在平靜面對,也許,這反倒印證了中資金融機構的實力和地位,反倒讓市場更看清了它們的價值,也讓我們對中國經濟有了更多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