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軍IDF戰機准備起飛。(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2月8日電/《環球時報》刊載軍事戰略專家魏國安的文章說:從2008年5月20日起,國民黨重新獲得了在台灣的“執政黨”地位。經過兩岸當局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台海形勢發生了可喜變化,特別是軍事對峙狀態得到明顯緩和。在此形勢下,台灣當局和社會輿論及媒體,都更加關注大陸部署在東南方向的軍事力量、特別是導彈武器,多次表示希望減少甚至撤出該地區的導彈。
大陸最終撤出或減少部署在東南方向的導彈,是兩岸共同期待實現的目標,也是遲早要做的事情。應該說,從東南方向撤出或減少導彈,也同樣符合大陸的利益:這樣做有利於實現國家的反獨促統大業,有利於台海長久的和平與穩定,有利於對台灣社會包括“台獨”勢力展示大陸對台灣同胞至誠的骨肉深情,有利於導彈部隊把有限的軍費用於改善官兵的工資生活待遇、改善武器裝備的管理條件。因此,我們也企盼著撤導目標盡早實現。
然而,在當前的台海形勢下,筆者認為現在這樣做的條件尚不具備,時機還不成熟。這是因為:第一,在台灣的社會安全形勢上,島內“台獨”勢力的基本盤仍然存在,活動依然猖獗。民進黨的“台獨”綱領沒有改變,在陳水扁多個貪腐案件陸續被揭穿而被羈押和審判之後,他並沒有停止頑抗,深綠勢力也沒有停止支持他的行動。隨著案件審判的深入,不能排除出現高強度社會動亂局面的可能性。
第二,在軍事戰略指導上,1992年,當時的台灣當局再次聲稱台軍唯一的作戰對象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個軍隊建設指導至今沒變,台軍建設的一切工作,包括軍費預算、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發展、軍事科研、軍隊規模、作戰保障、戰場建設等都是圍繞這個目標而展開的。
第三,在台軍軍官、特別是在高級軍官的構成上,陳水扁從2000年起到下台前,先後十多次調整台軍將官,共晉升20多名上將,100多名中將,近500名少將,占將軍總數的80%以上,台籍將軍也由2000年前的不足20%增加到40%,本土軍官比例已超過80%,在台軍形成了一定的“台獨”基礎。
第四,在軍備戰略上,台灣當局還在繼續購買先進武器裝備,特別是在2008年10月,與美達成了65億美元軍購的意向;近來又傳出還要從法國購買先進武器裝備的意圖。這些都一再證明,台軍沒有放慢加強軍事能力發展的步伐,並沒有從理念上樹立起“化干戈為玉帛”的願望。
第五,在繼續提高軍隊的綜合戰力上,台軍仍在積極發展具有數百公里以上射程的彈道式導彈和巡航導彈,繼續引進和研製先進的偵察預警裝備,繼續大幅提高軍費,也在繼續通過組織軍事演習來提高台軍的綜合戰力。大陸的軍費雖然也在增加,但是其用途和流向並不是針對台海。
實現從東南方向撤出或減少導彈這一目標的關鍵,看起來主動權在大陸,然而筆者認為其實這個問題的主動權在台灣當局。
問題的關鍵是,台灣當局應在認知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基礎上,對綠營民眾加大認知工作力度,通過弘揚民族文化和傳統歷史,最大限度地增強民族認同感;對極少數“台獨”分子特別是貪腐犯罪分子,將其犯罪事實公之於眾,爭取最大的民眾支持,對其實施有理、有力、依法的打擊;轉變軍隊建設指導,把“唯一的作戰對象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改變為搞好自身的“安全防衛”,維護好社會安定,有效保護台灣百姓利益不受侵犯;盡快摸清台軍軍官特別是在高級軍官中“台獨”分子的情況,採取必要的組織清理措施,因為這是最大的動亂隱患;放棄從西方國家購買先進武器裝備的意圖和行動,把資金用於拖欠已久的改善人民生活和軍隊官兵的生活待遇上;維持現有武器裝備現狀和規模,不再發展新型的、遠程的進攻性武器裝備;軍隊的訓練圍繞保護其領土、領海不受外國軍事勢力的侵犯,圍繞保護百姓的合法權益、生命財產安全,圍繞應急救援,圍繞保持島內社會安定、有效應對意外突發事件展開,而不再針對中國人民解放軍。
這樣,台灣的自身安全就有了保障,大陸的導彈就是還部署在那裡也就不再對台灣構成威脅。做到了這些,距離大陸完全撤出或減少東南方向導彈這個兩岸共同企盼的目標就不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