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2月14日電/電視節目主持人陳文茜今天在蘋果日報撰文說,英鎊本周再度急貶。看到這條訊息,生命里還存著動力與墨守成規的人,感受完全不同。守財奴的人忙著檢視自己口袋中的一籃子貨幣,有沒有英鎊?主動創造人生的人,恐怕心里想著,這是我遊學或留學英國最便宜也最好的時機。
漂泊智慧成《論語》
大前研一新書《生活者大國》,為“世界人”訂了一個理想的標準。40歲以前“世界人”必須累積他國五年以上的生活經驗,自身體驗多種國度的文明,才能具備國際觀;大前相信這是人在40歲以前,最好的自我投資。為什麼訂在40歲呢?大前研一認為人過了40,就開始想名位、現實、家庭、子女……,冒險創業的精神沒了,人生態度趨於保守。40歲以前沒給自己打開眼界的人,過了40便會變得極為恐怖,冥頑不靈,無法接納新的事物。
大前的說法,我只同意一半。年輕人牽絆少,遊學多國固然比較自由自在;但40歲以前遊學,不是沒有缺點。人一生40之前,多半沒什麼積蓄,錢靠父母賜予,往往進了學校一古腦就想把書趕緊讀完,猛修學分,及早打包回台。除了一紙文憑與極窄的專業化外,對世界觀養成幫助極小。
其實人生學習的時間並無限制,我舉世界上最知名的人物之一孔子為例;2500多年前,孔子周遊列國,他已年屆55,遠超過大前“法”定的40歲15年;他仕途不順,在魯國一場宮廷政變中錯估對手實力,被迫流亡國外。55歲起,漂泊近14年,起自西元前497年至484年。我們閱讀教科書上記載“孔子周遊列國”,以為他像康有為戊戌政變後,到處被華僑供奉,玩巴黎熱氣球,訪土耳其,居尼泊爾別墅。其實不然,這位2569年前的哲人,實際上是在非常窮苦與艱困的政治環境下,漂泊半個中國江山。有時甚至到了低下的地步,孔子至衛國已無盤纏,急於覓職,他甚至找上了衛國的吳淑珍,也就是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想透過走後門的方式覓得一官半職。當時沒有官職就沒有土地,沒有土地就沒有財力,沒有財力連基本禮儀祭祀時的牲禮祭品都買不起。史學家們敘述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兩國之間的荒野中,差點餓死;“七日不火食”,“從者病,莫能興”,弟子們個個身心憔悴,心里也想著此回老師恐怕免不了一死。最終孔子度過了一年又一年的艱困,周遊他當時以人類的步行及車行能做到的極限,包括魯、宋、陳、蔡、鄭、衛、周、楚等多國;他一生最重要的學問《論語》,等於綜其14年漂泊困苦遊學而集成的智慧。
英鎊貶值趁機遊英
2500年前的人沒有能力像今天的我們,享用飛機、汽車等簡易工具周遊列國,55歲時孔子的體力恐怕也不及今日之我。學習不應有年齡限制,只有心理的限制。
剛剛結束的瑞士達沃斯論壇,談金融海嘯有個極具顛覆性的觀點。對於沒有外債的國家、企業與個人,海嘯之後反而遍地皆黃金。某些擁有關鍵技術的歐美公司,現在現金短缺,正是亞洲公司取得技術併購的好時機;某些學校過去門檻高,不輕易收亞洲學生,現在瀕臨破產,正是入學牛津、劍橋好時機。
我很遺憾自己現在工作纏身;無能居住倫敦半年或哪怕僅只一個月,既遊學也體驗大英沒落中的文明。1987年美國上次金融危機,我正居於紐約,那幾年我常有機會以美元50或150,買入上好骨董桌櫃;一位猶太老太太虧盡半生積蓄,只好忍痛把她心愛的18世紀水晶燈,以500美元讓渡予我,現已漲價至少十倍5000美金;一位伊朗何梅尼政權的流亡貴族,出價1000美元,擬出售一張花了三個伊朗女人共三輩子青春針繡成的伊朗古地毯。
英鎊大貶,我做夢都想到自己徜徉倫敦大英圖書館,千禧橋畔莎士比亞劇場,還有蘇格蘭高地、愛爾蘭古堡里的居爾特音樂……;一套套19世紀上等下午茶瓷器,十分之一價格只於假日骨董市場中拍賣。鴉片戰爭史中我們熟悉的高傲英國佬,站在身旁,以紳士之尊,為我拉開椅子,服侍一頓難以下嚥的英國晚餐;牛津腔的英語讓我想起葉慈,穿越200多年的工業革命史。
英鎊大貶,周遊列國好時機,有幸之人趕緊到英國走一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