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吳福成:深化兩岸經濟合作 台灣發展硬道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02 09:12:42  


  中評社台北3月2日電/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處副處長吳福成今天在中國時報撰文指出,最近輿論對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出現不同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的激烈爭議,但從辯證發展的角度看,這確是一個政策在形成多數共識之前的必要矛盾。如果正確認識當前全球經濟大環境的負面因素,已對台灣整體出口貿易成長帶來嚴峻挑戰,就更能理解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是及時維護台灣利益的較佳選項之一。 

  眾所皆知,面對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不斷擴大為全球金融海嘯,各主要國家都紛紛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包括調高關稅、設置進口障礙、對本國產業提供各種支持,使得全球經濟要在短期內擺脫低迷的難度更高。 

  可大幅提升台商競爭力 

  台灣的經濟成長一直來都很仰賴出口這座引擎,如今全球各國都面臨出口衰退和進口需求劇減的雙重威脅,經濟成長也出現嚴重碰壁現象,連動地導致台灣的出口引擎失靈,經濟成長受挫。 

  加上WTO多邊貿易自由化進展受阻,各種排他性區域經濟整合相繼登場,更給台灣要擴大對外出口造成困難。 

  單在東亞區域內,以東協(ASEAN)為軸心所展開的各種區域經濟整合,已有形成“東亞FTA網絡”的態勢,“十加一”、“十加三”和“十加六”,以及東協經濟共同體等,將自二○一○年到二○一五年陸續實現。 

  目前東亞各國都在競相撤除關稅,推動貿易便捷化,既降低了生產和貿易成本,也帶動更多貿易和外來投資,此一形勢對無法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台灣,因必須被課徵較高關稅,以及受制於較複雜的貿易行政手續,市場競爭力相對不利,已有遭邊緣化之危機。然而,台灣究竟還有沒有明天,就端看今天是否對明天做了正確的事? 

  不容置疑,在東亞區域市場,大陸市場對台灣有其重要性。因為長期來台灣企業赴大陸投資,把生產最後一道工序轉移到大陸,而大陸則從台灣大量進口零組件、中間財(特別是電子貿易),製成產品後出口到美國,這種台灣─大陸─美國“大三角”貿易結構向來穩定,直到近年來美國爆發次級房貸風暴才動搖。 

  因為大陸對美出口衰退,加工貿易結構受到波及,牽動了大陸台商出口困難,最後連帶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也衰退。現今大陸已積極調整經濟政策,要把過去偏重發展出口,轉向發展內需和技術,並通過刺激內需,來彌補出口減少所帶來的損失。 

  目前大陸計劃投入四兆人民幣進行投資,必將對消費產生明顯推動作用。美日企業已看好大陸擴大內需的機遇,並把大陸視為“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積極展開新一波前進大陸市場活動。 

  所以兩岸若能簽署類似日本經濟夥伴協定(EPA)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通過制度性的範圍較廣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捷化安排,將可大幅提升台商在大陸內需市場的競爭力。 

  其次,因全球市場的需求衰退,嚴重衝擊大陸的出口結構,為此大陸已積極在深化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包括藉由對外推動FTA戰略,大力開拓開發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機會,以轉換美國市場的進口需求。 

  事實上,截至目前為止大陸已在全球推動十四個FTA,生效實施有七個,因進口關稅撤銷或降低,大幅帶動其與相關簽署國的雙邊貿易,這之間也有部分取代了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此一情況隨著更多國家與大陸實現FTA會持續惡化。 

  要扭轉困境,就是加快推動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如此才能取得大陸提供其他國家的同樣關稅優惠待遇,甚至台商在貨品關稅和貿易障礙都撤除的基礎上,更能提升市場競爭力,進而攫取大陸內需龐大商機。 

  總之,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東亞各國(特別是東協)都開始採行貿易保護措施,台商進入其市場困難度增加。 

  相對的,大陸市場則因十三億人口規模,及政策性內需擴大,已被視為“全球經濟最後盤石”,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D.W.Miliband)更公開宣稱,“世界經濟的答案在中國”。目前日本企業正全力搶攻其內需市場流通業、食品業和節約能源等商機。 

  台灣過去則因兩岸關係不正常,使台商在坐失許多機會;如今兩岸關係緩和,除非還有其他更佳策略選擇,否則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就是經濟衰退的台灣再度發展的硬道理。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