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3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透視集文章今天說,兩岸問題,一直是台灣內部的敏感神經。兩岸經濟協議的內容都還沒有個譜,卻已經為了名稱天天在吵,吵到CECA變成了ECFA,還是繼續在吵。
媒體叩應可以吵,但兩岸協議畢竟是大事,如何做好溝通,是執政者應有的心態與準備。現在各個政黨似乎已沒有對話可言,但“立法院”代表民意,提供了各個政黨溝通的平台,然而最近為了先簽後審和先審後簽,行政與立法部門之間似乎又有了不同的觀點。
王金平已經表明了,他並沒有主張先審後簽。世界上再民主的國家,也沒有在與他方簽署協議之前,採先審後簽的方式。如果“立法院”審議的條文,對方不接受,那請問如何繼續協商下去,難道要“立法院”自己去協商?還是“立法院”回頭再審議一次?以這種效率,一個協議恐怕要折磨個好幾年。
文章說,先簽後審,難免給人霸王硬上弓的感覺,當然,也給了在野黨做文章的機會。現在,民進黨和台聯黨甚至都把公投拿出來當武器了。
文章認為,在這兩者之間,應有大家都可接受的方式。在行政部門對於協議內容有了具體的看法之後,應該可以和“立法院”內部相關的委員會,就協議的方向、原則、以及台方爭取的利益重點等等,進行口頭的報告與溝通。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立法院”能事前了解政府的決策,同時讓“立法委員”有參與感,而且對民意的關心也有一個交待。
第三次江陳會的時間即將到來,兩岸之間很快將就相關議題開始初步協商,此時行政部門宜與立法部門儘速達成溝通事宜的共識,否則因為形式問題而影響到實質進展,那才划不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