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4日電/法國《歐洲時報》3月24日刊發時評文章說,3月19日,法國電視二台“以偏概全”對法國中餐業衛生狀況進行“特別報道”,對在法中餐業整體形象具“抹黑”效應,對華裔族群有侵權之嫌。華人維權歷史告訴我們,要使任何維權行動獲得成果,尤其是在維護一個行業和一大群人的權益時,團結一致,更是“不二法門”。
文章摘錄如下:
四年前,法國電視二台針對法國中餐業衛生狀況的“特別報道”,在全法造成了使整個中餐館、外賣店聲譽、生意均遭重創的“中餐門”事件,至今令旅法華僑華人記憶猶新。
3月19日,還是同一欄目,還是“衛生狀況”的角度,還是同一“以偏概全”的報道手法,這家公營電視台再次出擊,故伎重演,再次以“春秋筆法”劍指在法中餐行業。由於該節目收視率高,立即對中餐業,尤其是在法從事日餐餐館、壽司外賣店生意的華人企業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在經濟危機的特殊背景下,相信這一影響還將進一步擴大。
其實,有了四年前事件的經驗,要確認這一報道“以偏概全”,對在法中餐業整體形象具“抹黑”效應,對華裔族群有侵權之嫌,並非難事。原因很簡單:絕大多數在法中餐業華人,從未否認行業內存在衛生問題,但他們贊成將這些問題放進法國餐飲業普遍存在的衛生問題的大環境中去討論。如果一定針對族群,也希望有其他族群餐飲業調查作為參照。
但很顯然,這家媒體既對每年法國成千上萬餐館衛生問題沒有深挖的興趣,也從未對涉及具體族群的諸如“土耳其肉餅”、阿拉伯甜點或是猶太餐餡餅的衛生狀況做“特別報道”,卻連篇累牘只對“中餐”施以特別臥底調查,再次以精心篩選過的材料與人證,以不公之選題,得出所謂“公正”數字,將“臟”字與“中餐館”或“中國人”相聯繫,其有失公平與涉嫌歧視是昭然若揭的。這也是為什麼四年前,了解中餐業整體狀況的法國國會議員特別發表公開信,要求媒體謹慎處理會使整個行業甚至整個族群受傷的報道的原因所在。但很顯然,這家媒體並未對此給予應有的重視。
法國法律為追求“平等”,歷來禁止任何針對某一少數族群或種族的調查。近日,法國執政黨提出解禁這類調查的初衷,也是為出台一些有利於少數族群特殊政策,以尋求真正的平等。如果說,前者做的是禁止歧視的表面文章的話,後者則希望在現實層面給移民族群以平等權益。 而法國媒體在聚焦中餐業的華人族群時,不但未顧及華人實際利益,就連法律精神中的表面文章也棄之不顧了。如果法國媒體認為華人是“軟柿子”,可以三天兩頭拿來捏一捏,這就值得全體旅法華人深思了。
四年前,華人業者就在事件的反思中,感到了集體維權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有識華商還成立了中餐業同業協會,一則清理門戶,加強衛生監督管理;二則團結一致,循法國法律、規則維權,並且掌握維權的方式與途徑。但種種跡象表明,在經歷兩輪慘痛打擊之後,這一“維權統一戰線”尚未形成,大部分華人餐飲業者尚未對團結才有力量這個簡單道理給予足够的重視。我們是否仍然要在一盤散沙的狀態下,等待第三波打擊呢?
華人維權歷史告訴我們,即使在法制社會,不公正與歧視無處不在。有些應得權利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要靠我們自己有理有節依法去爭取。而要使任何維權行動獲得成果,尤其是在維護一個行業和一大群人的權益時,團結一致,更是“不二法門”。
華人維權任重道遠,團結一致是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