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懸浮粒子 不符世衛指標
微細懸浮粒子(PM2.5) 更“入心入肺”,市民即使戴上一般口罩,也沒法抵擋,有可能吸入肺部,增加致癌風險。理工大學最近在灣仔區15個不同位置抽樣量度空氣污染情況,結果顯示 15個樣本中,14個樣本的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濃度均超出環保署標準,且發現超過99%的懸浮粒子是直徑更小、破壞力更強的微塵。
研究發現,以銅鑼灣高士威道行人天橋的空氣質素最差,其懸浮粒子濃度高於環保署標準近3倍,微細懸浮粒子(PM2.5)更高於世界衛生組織訂出的標準達13倍。
維園空氣樣本合格
灣仔區議會、鄰舍輔導會及理大屋宇設備工程學系,於2008年12月16日至今年1月8日期間,合作做了一項針對灣仔區空氣質素的研究,研究人員在灣仔區內選取15個地點抽樣量度空氣污染情況,每一個測量地點抽樣一次,每次時間為7小時,由每日上午8時至下午3時。
研究結果顯示,以可吸入懸浮粒子濃度(PM10)作計算,15個抽取樣本中,14個樣本均超過環保署的空氣質素標準(每立方米55微克),其中以銅鑼灣高士威道行人天橋、灣仔菲林明道恒生銀行側、灣仔告士打道(天橋底)等3大地點的空氣污染情況較嚴重,只有維園的樣本沒超標。另外,研究又以世衛採用的微細懸浮粒子濃度(PM2.5)標準作計算,結果發現,沒有任何樣本能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素指標(每立方米10微克)。
高士威道天橋空氣最差
多個樣本中,以銅鑼灣高士威道行人天橋的空氣質素最差,其懸浮粒子濃度(PM10)達每立方米205微克,高於環保署標準近3倍,微細懸浮粒子 (PM2.5)亦達每立方米140微克,比世衛建議可接受標準高達13倍。同一天,環保署位於銅鑼灣區的24小時路邊空氣監測站,錄得空氣質素指標為每立方米160微克,屬甚高水平。
理大屋宇設備工程學系教授陳維田表示,雖然有關數字會受量度日子的天氣和量度時間長短而有所差異,但總觀分析可見,灣仔區的空氣質素普遍較差,估計與道路交通繁忙有關。
他建議,政府可增加清洗路面街道的次數、多種植樹木及要求巴士公司重組巴士路線減少微塵沉積。灣仔區議會則促請政府加快落實中環灣仔繞道和銅鑼灣地下城的計劃,紓緩道路交通擠塞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