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安區“立委”補選的投票率只有3成9,與“立委”、“總統”選舉投票率平均動輒7、8成相比,相差懸殊;由於樣本數太少,很難以此進行政黨板塊移動的全面性分析。尤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民進黨在大安區有三個里的得票數超過國民黨,如果投票率夠高,應該是不會有如此現象,顯見這次的補選,綠營的動員比較徹底。而藍營支持者可能因為經濟環境不佳,懶得出來投票,超低的投票率對藍營相對不利。
第三、候選人的因素。這次國民黨和民進黨都是推資深台北市議員出來參與補選,候選人風格相當接近,兩人除了政黨票,也有很多是累積多年服務基層得到的選票。選舉過程,兩名候選人並沒有太多的政策攻防,儘管是“立委”補選,還是帶著濃濃的地方味,因此要把選舉結果直接與中央政策做連結,必須要很小心。
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在探索國民黨險勝、民進黨得票率明顯成長的過程時,除了要把表面上的原因找出來,也要進到底層去剖解影響這場選舉勝負、得票的真正原因。不宜過度放大某些因素,也不能故意看不到一些影響選舉結果的原因。例如,大安區選民很多都是住新台幣幾千萬元的豪宅,他們的投票行為絕對不等同於全體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
國民黨接連被苗栗縣、台北市大安區兩場“立委”補選嚇到了,接下來,馬政府勢必會在檢討之後有所回應。但這場選舉畢竟太小,也太局部,馬英九若要做後續的政策、人事調整前都應做更審慎的評量,才不會淪於見樹不見林。例如,“內閣”是否改組、幅度大小都應該有更深遠的考量;處理扁案還是應該要以找回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必須用力除弊;而兩岸關係也絕不能因此走回頭路,讓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