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4月2日電/G20高峰會開幕,受到舉世注意。全球化快速發展以來,第一波真正讓全世界都逃不開其影響的經濟不景氣,壓得世人喘不過氣來,確切感受到非要有全球協同的做法,才能處理這種規模的風暴。G20畢竟是當前最能進行全球經濟措施整合的機制,備受期待。
聯合晚報社論指出,這次高峰會,有三大具體問題有待討論與決策。一是各國政府的緊急救援計畫;二是如何重建國際金融市場紀律的辦法;三是尋找一套新的國際貨幣機制,避免全世界經濟再次受美金及美國經濟拖累。這三大議題彼此牽連,然而內在又有不同國家利益的緊張衝突。美國最在意援救計畫,歐盟最在意金融紀律,新興國家則最在意新國際貨幣。三大集團如何協商取得共識,關係著G20會議的成就與影響力。
有英國學者指出,依照經濟與貿易地位,台灣應獲邀參加這次高峰會。這樣的聲音有其道理上的正當性,在現實國際政治上卻也有窒礙難行處。台灣儘管經貿地位重要,在國際政治上卻有時被迫“隱形”,或只能循其他管道發聲。在兩岸關係進一步巨大突破出現前,台灣角色在國際論壇會議仍多所受限。
社論認爲,英國學者的意見,也從另一個方向提醒我們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怠惰偷懶。G20討論的議題,每一個都跟台灣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G20得到的任何經貿結論,都直接影響台灣,我們沒有理由不密切觀察並關心G20會議的進展;更重要的,不能不對G20的議題與可能結論,有所準備。
這些當然是政府的責任,事前就應分析這些議題可能如何影響台灣,準備應採取的立場與態度,進而對會議走向研判,就可能結論提早評估與研擬對策。正因為不能參加會議,政府更需要認真做好這些工作。
但至今為止,政府的態度不明,民眾也完全得不到官方反應的相關訊息。這是否只是出於外界的不了解,或說政府對外溝通不夠?如果顯示了政府完全沒有察覺這種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政府以為G20事不關己,純粹觀望等待,那麼台灣的處境就更危險,甚至可說是自甘邊緣化了。面對G20,政府不能沒有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