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時報:一幕令人瞠目結舌的現場對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04 11:48:26  


  中評社台北4月4日電/中國時報4日社論指出,套句流行的用語,最近“殺很大”的事情不少,最典型的應該就是陳水扁與中信金集團辜仲諒在對質時的互嗆,一句“我們的熟,建立在金錢上。”這句話真實辛辣、堪稱經典!一個是前任“國家元首”,一個是國內金控集團的一把手,兩個如此身分、地位的人竟然可以把政商關係說的如此之“白”,不禁讓人感嘆:“錢權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的現實,映照出了不堪與醜陋的“官商現形記”。 

  社論指出,扁案爆發以來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案情進行到當事人對質的階段後,更是不斷出現讓人拍案驚奇、驚訝的內容。其中最勁爆的莫過於陳水扁與辜仲諒之間的虛實過招。從陳水扁說出“辜仲諒跟我太太的關係比我還好”,到辜仲諒不滿扁的切割,說出 “不熟你還跟我收錢!”道盡兩人似乎的確曾有著不尋常的關係,這種關係曾讓辜仲諒深得“夫人”疼愛,也讓他進出“第一家庭”如走自家“灶家”般方便;這種關係讓貴為台北市長時的陳水扁稱他一聲“仲諒兄”,也讓擔任“總統”時的陳水扁依然親切呼喚他“仲諒”。 

  聲聲“仲諒兄”、“仲諒”的背後流動的則是滾滾錢潮與商戰版圖的乾坤挪移。依陳水扁的說法,辜仲諒給的是“兩億元政治獻金”,依辜仲諒的說法,則是三億四千萬元的“不樂之捐”。不論是兩億還是三億四千萬,是政治獻金、是企業買保險,還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不樂之捐,總之,在商言商,如此大額的捐款,誰相信會沒有“投資報酬率”的考量?送錢的人與收錢的人,在稱兄道弟、狀似親熱的同時,各自打著什麼樣的算盤呢?陳水扁不是初入政壇的小白兔,辜仲諒四代紅頂,官商交易與交往的遊戲規則,他們豈會陌生、又豈能被誆?是否是陳水扁食髓知味、而辜仲諒回頭太難,才終於有了今天的反目成仇? 

  社論說,或許今日的反目不過見證昔日確曾相親──他們的對峙愈是激烈,就愈可以想像過往的相交之深,否則又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情緒與情結,以至於針鋒相對、句句都往對方的死穴裡鑽?如果真的毫無交情或者交清淡薄,大概很難激盪出如此“火花”;就如同為扁家服務廿多年的陳鎮慧,當她與扁嫂對質時,曾痛哭失聲,難過自己“怎麼會走到了這一步?”她的聲聲自問,不也是夾雜著對自己與扁家廿多年情誼生變的不解與悔恨嗎?單純的主從關係,怎麼會變質成有一天需要對簿公堂的境地?陳鎮慧的哭泣也如同辜仲諒酸的不能再酸的口氣一樣,都是一種失落與失望後的情緒。 

  過往豪門間的主從關係甚少會演變成像吳淑珍與陳鎮慧這樣公然對峙、互相指責的局面,因為不論發生什麼事,身為主人的人總會想辦法用種種手法“安內”。就像黑道大哥要找小弟頂罪,就懂得要先幫小弟安家,小弟才可能無怨無悔“賣命”,如果大哥出事躲著,既要小弟出面頂著,又吝嗇付出,如此不上道,當然讓人心寒心痛心酸。如非信任,扁家不可能讓陳鎮慧出入廿多年,公款、私款都讓她經手,如此深刻的關係,東窗事發後怎麼可能撇得一乾二淨?扁嫂說“國務費”都是陳鎮慧“一個人”在經手,她完全不知情,撇得如此乾淨,反而讓人懷疑需要如此“矯枉過正”的箇中緣由究竟為何。 

  同樣的,過往政商之間的交往總是“只聞其事、但罕見證實”,不論事前事後、也不論事成事敗,當事人很少會公開談論,更不要說像陳水扁和辜仲諒這樣簡直像是已到了要“相互保證毀滅”的程度;政商之間一個象徵性的動作,往往勝過千言萬語,識得其昧的便會拿捏,知道事情該如何進行;要“喬”要“放”、要“取”要“捨”,江湖中人自知分寸,從來沒有像“扁諒情結”這樣,讓政商錢權掛勾的由愛生恨過程,如此淋漓盡致地公開上演,簡直比八點檔劇情還要更火爆激烈。 

  社論指出,當陳水扁表示與辜仲諒不熟、不識,其中的不合情理反而更讓人猜測當初兩人的麻吉程度。或許也正因為扁家人總是斷然否認一切,才會讓別人忍無可忍“豁出去”的說出一切。陳鎮慧的眼淚、辜仲諒的火氣,讓人看到扁家的另一面;而扁諒的互揭瘡疤,揭開的,更是一個長期以來政商關係“不能說的秘密”,這一揭秘,彷彿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了,扁案從此將進入另一波難以收戲的高潮。 


    相關專題: 陳水扁巨貪現形 民進黨陪葬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