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英九3日在台北圓山忠烈祠主持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馬英九向“中華民族遠祖皇帝”靈位致祭。 |
中評社台北4月5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點評文章說,馬英九於三日,即“民族掃墓節”前夕,以“中華民國總統”身份率文武官員,遙祭黃帝陵,追思中華民族始祖、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軒轅黃帝。此舉是政府與國民黨遷台後的創舉,打破過去六十年來,由“內政部長”主祭的慣例。
在民進黨執政的八年期間,他們基於推動台灣獨立,而不斷去中國化,不僅遙祭黃帝陵都聊備一格,更是絕口不提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直接刺激中國大陸最敏感、最難忍受的一條神經,兩岸自然毫無互信,而且局勢動蕩。
文章說,兩蔣時期,兩岸的對立和國共兩黨的分歧,縱使都很激烈,但是兩蔣都堅守民族立場,這使得兩岸之爭,可戰可和。此一路線到李登輝時期,至少表面仍維持,兩岸也不致攤牌。
例如李在一九九六年的五二○就職演說,十一次提到中國人,五次提到中華民族,兩次提到中華文化。他在一九九八年四月八日回應“江八點”的“李六條”中說,“兩岸各自展開民權及民生建設,是對中華民族最直接、最有效的貢獻”,“使炎黃子孫昂首矻立於世”,“開創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新時代”。如今看來,李登輝是說了一堆假話,不過這些話在當時,使得兩岸在中華民族整個概念下分立分治,具有說服力。
後來的陳水扁,政治上否定“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身份上不認同中華民族和華人始祖,造成兩岸完全無法妥協,反而使台灣內部發展所需的外部和平環境,無法確保,得不償失。
文章說,馬英九去年的五二○就職演說,兩次重提中華民族,意義很大。他先強調,“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再期盼“以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現在他再開以“元首”地位遙祭黃帝陵之例,絕對足以在一年來兩岸關係逐漸和諧之際,強化雙方的和平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