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薛瀾認為,中國智庫自主發展意識才剛剛起步。隨著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日趨複雜,中國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決策咨詢工作,中國智庫在中國政策過程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看領導臉色行事
調查發現,接受海外機構和跨國公司的資助成為國內很多智庫的謀生手段。2008年,天則所共籌集資金461萬,一半來自於國外贊助。
據《瞭望》報道,2008年3月20日,在歡送美國福特基金會中國的首席代表華安德離開中國時,400多名來自政府重要部門、科研、教學、政策咨詢部門的知名專家學者表現出 “求錢若渴”的狀況。
與此同時,許多國內關鍵部門在制定政策過程中,為了防止洩密和干擾,在選擇政策咨詢機構方面越來越謹慎,刻意控制決策信息數據。
“尤其是經濟學專家,數據要求得不到滿足,做出來的研究成果可想而知。”薛瀾說。他表示,官方智庫既要面對生計問題,還要看領導臉色行事的情形依舊存在。
“官方智庫獨立性不夠。政府部門所屬的政府機構,由於其生存發展受到上級主管部門影響,批評主管部門,是不可能的。他們更多地是承擔對政策維護和解釋功能。”茅於軾說。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官方資深智庫告訴記者:“方案制定中,不符合領導意願,被迫多次修改,直到滿意為止的現象仍舊存在。”
儘管,高層領導意識到智庫的重要性,並逐步開放促使其發展。但是,這種開放仍僅局限於官方智庫,民間智庫則相對萎縮。
一方面,根據目前的政策,非政府組織注册必須要找一個政府機構掛靠。據了解,90%以上的民間智庫機構只能以企業的形式注册。“有的幹脆就直接不注册,自己在家裡搞。”茅於軾說。
另一方面,民間智庫對政府的批評言辭激烈,造成其生存發展陷入困境,與政府對話機制很難形成。
“政府部門壟斷已經成為一個既得利益板塊,咨詢服務已經被官方智庫所壟斷。他們很難願意讓民營部門進來分食這一領域的利潤。”北京大軍經濟觀察中心主任仲大軍說。
空間仍未打開
美國政府很多高級官員來自於智庫,卸任後又重新返回智庫。相較之下,按照中國官場慣例,高級幹部退休後,發揮餘熱的主要途徑是到人大、政協等機構。但是,近幾年來,一批高級官員選擇在智囊機構發揮餘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