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與不變:“勞模精神”內涵不斷豐富
在不久前公佈的2008年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名單上,不少技術工人赫然在目。獲此殊榮者共3997人,其中有400名技術工人,佔比達到十分之一,彰顯技術工人在中國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作用。
記者在老工業基地瀋陽採訪發現,儘管國際金融危機使就業形勢嚴峻,企業對技能型工人的需求卻不減反增。
全國勞模、青島港碼頭工人許振超說:“我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管理著14億元固定資產的橋吊隊隊長,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主動做學習型工人。產業工人只有做技能型、知識化的先鋒,才能跟上時代進步,推動社會發展。”
勞模鄧建軍被譽為“知識型工人”,他用數控機床和電路板解決了牛仔布行業的一系列世界性難題,演繹了新時期青年工人的成長軌跡——以創新創造業績,以創業體現價值。“我的成長歷程,其實就是中國工人與時俱進的成長歷程,就是中國產業工人知識化的過程。”
“勞模評選的變化,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全國先進工作者、東北電力學院教授周雲龍認為,在知識經濟蓬勃興起的今天,社會需要更多有技術、有知識的高素質勞動者。
全國總工會近年來完善勞模評選標準,在繼續提倡“無私奉獻”的同時,“對事業有突出貢獻”成為首要標準。不斷豐富的勞模精神內涵引領著時代風尚。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說,我國勞模構成正由體力勞動者向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並存、生產者與創業者並存的方向發展。
“勞模精神的內涵豐富了,但勞模精神的本質並沒有變化。”全國總工會有關負責人說,勞模是一個時代的風向標。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些本質要素都是勞模精神不變的精髓,也是時代精神永恒的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