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6日電/聯合早報發表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陳孔立的文章說,陳菊訪問大陸給蔡英文提供了一個機會,如果蔡英文敢於利用這個機會,在黨內開展一次兩岸政策大辯論,敢於說服支持者向正確的方向“成長”,認清當今局勢,正視台灣人民的利益,放棄過去對大陸的成見,分辨出“登陸”、“西進”不是“賣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符合台灣人民利益的觀念,及時調整兩岸政策才有希望挽回民心。
全文如下:
民進黨中央在“嗆馬、反中”遊行之後,支持陳菊訪問中國大陸,引起海內外各界人士的矚目。對此,蔡英文表達了如下態度:一、尊重陳菊的大陸行;二、“民進黨的支持者必須成長”。這是否意味著蔡英文贊同陳菊訪問大陸,並且要民進黨的支持者也贊同這一行動,要大家認識到與大陸接觸的必要性,要改變以往“逢中必反”的舊思維,要務實地面對兩岸關係?如果是這樣,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就有可能出現新的變化。
其實,蔡英文任黨主席之前,在檢討民進黨失敗的原因時,就表示要“建立新的中國論述”,換句話說,過去的兩岸政策以及對待兩岸關係的態度必須有所改變。我當時就認為她已經抓住了要害,可是一年來在這個方面卻沒有太大的進展。
必定有所反思
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她首先需要“重拾民心”、“團結全黨”。保證民進黨不分裂似乎成為她任內第一要務,在這個方面她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此外,年底選舉是她面臨的第一次重大考驗,如果選舉失敗,她就要鞠躬下台。面對民進黨財務困難,募款也是一件頭痛的事。再加上“三不五時”還要舉辦一些“嗆馬反中”活動,這一切已使她疲於奔命,因而就無法致力於建立“新的中國論述”了。既然沒有新的論述,只好一直沿用舊的論述。
但是,形勢的變化迫使她必須面對現實。由於馬英九上台以來,徹底改變了陳水扁與大陸對抗的政策,兩岸關係出現和平發展的局面,兩岸關係緩和,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符合台灣民眾的意願,台灣社會也因此獲得收益,馬當局顯然得分。馬英九說:“兩岸交流一年來進展巨大,多數民意認同,民進黨卻上街頭反對。”面對多數民意,蔡英文不可能不有所反思。
當然,民進黨內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並不一致,蔡英文要獲得全黨的共識相當困難。但應當指出,民進黨內有相當多的人士有比較務實的態度。早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就可以看到以下的言行:
呂秀蓮說:“兩岸和平共存,不應有仇恨。應當合作,共存,共榮。”謝長廷說:“由兩岸政策帶動經濟成長。要化解現有困境尋求突破,台灣只能選擇同大陸直接協商對話。”他又說:“保持對話,避免衝突。兩岸要和平,經濟要發展。”2000年謝長廷擬以高雄市長身份訪問廈門,廈門市長朱亞衍發出邀請,民進黨內有人認為“能交流就是好事”,希望促成“黨對黨談判”,可是卻受到陳水扁的阻撓。“陸委會”則以“與現行法令不符”為由,不予放行(當年的“陸委會主委”就是蔡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