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爲病床上的鄧玉嬌。 |
中評社香港6月1日電/美國《僑報》5月31日載文《一把修脚刀 刺痛中國社會》,摘要如下:
湖北巴東縣雄風賓館洗脚女工鄧玉嬌殺死、重傷當地官員各一人,迄今已案發20天,事件却持續在海內外發酵。
不管出于何種動機,殺人肯定是不對的。但對這樣一起人命案,大陸舉國上下不管是主流、非主流媒體還是街談巷議,幾乎呈一邊倒的聲援鄧女。被刺死的官員,却幾乎
沒獲半點同情,反被大加譴責、惡語相加。這種反差甚至正趨向無限擴大:凡對鄧女有利的說法,不管真假,支持者不加思考地一律采信;凡對鄧女不利的信息,支持者一概不信,反指責警方循情,以致警方辦案和輿論朝著相反方向漸行漸遠,
目前,案件還疑雲重重:巴東警方通報的案情事實與鄧女及其律師所聲言的事件經過分歧甚大——如鄧女拒絕提供的“特殊服務”是當地警方解釋的所謂“异性洗浴”,還是民衆普遍相信的色情交易,以及鄧女的精神狀態到底如何。然而,我們幷不去探討案情本身,而是從已經被確認的基本事實以及社會反響而言,這個案件已經提出了一個巨大的問號,爲何民衆對一名死者有如此的不屑,對一個“凶手”有如此的同情?
在事件中,死者在要求提供“某種服務”被拒後,拿一叠鈔票打人的囂張作派,激起了廣泛憤慨:這些官員哪來那麽多錢,到底是公款,還是腐敗得來的?他們爲何熱衷于去高消費的娛樂場所享受“特殊服務”?聯繫到鄧女被不少網民喻爲替天行道的“抗暴英雄”,以及越來越多的網民呼籲“多殺幾個貪官”,不難找到答案:汹涌民意指向的不是死者個人,而是官員腐敗。
政風腐敗、官員窮奢侈欲等等,雖然當前主要呈現在大陸局部層面,却因久積未除,而且有擴散的迹象,已被人視爲一種體制性“惡瘤”。于是,凡有官出事,大陸民衆往往不問緣由,拍手稱快。而這種概念化印象屢獲印驗後,更加深了植根于公衆潜意識中的二元對立圖景:一邊是擁有政治權力、性權力、金錢權力等强權的官僚,一邊是被侮辱、被壓迫、被剝削的底層民衆。 |